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社会综合
 
  禽流感及其防控  
 

禽流感病毒的历史及危害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古老的病毒。早在1878年,人类就首次报道了此类病毒在意大利引起的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在1900年,这种病毒被人类发现并命名为“真性鸡瘟病毒”。又经过了三四十年,人类逐渐发现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直至1955年,它才被正式命名为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同属正粘病毒科,俗称“流感病毒群”。在这一大家族中,还分为甲、乙、丙三型,人类流感与禽流感的致病病毒均为甲型流感病毒。在流感病毒基因中,有两段非常重要,决定病毒特性和型别的蛋白质基因:一个是红细胞血凝素蛋白(HA),另一个是神经氨基酸酶蛋白(NA),按照首写英文字母分别定名为“H” 和“N”,又根据这两段基因蛋白及其组合的不同,把流感病毒分为许多亚型。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H1到H15等15种类型,其中具有高致病性的H5和H7型在世界各地不断引起禽流感流行,但很少有人类感染病例;人类主要对H1和H3型易感染。以往人类感染的流感病毒为H1N1、H2N2、H3N2三种亚型。

在禽流感病毒的亚型兄弟中,不是所有的亚型或毒株都有高致病性或毒力的。禽流感病毒普遍存在于禽类,主要感染鸡和火鸡,还有珍珠鸡、野鸡和孔雀,鸭、鹅、鸽、鹧鸪也能被感染。虽然流感病毒的各种亚型都可能有致病性,但不同亚型的毒力是不同的。大多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可以是完全无症状的不显性感染,只有少数具有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株才会引起禽流感的大流行。在世界上几次较严重的禽类流感流行中,多数是由禽流感病毒兄弟中的H5和H7型所引起的,这两种亚型几乎能造成100%的患病鸡、火鸡死亡。

1997年5月,香港一个3岁的小孩因原因不明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个月后,人类才发现是禽流感病毒引起的。这是世界上首次证实的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人类的病例。

从1997年到现在,禽流感病毒侵犯人类的事件不断发生。2003年5月,欧洲数国禽流感病毒H7N7型株的流行殃及到人类,荷兰有80多人感染上结膜炎,其中1人死亡。

可防可控

没有良好监测手段为基础的快速有效的控制措施,流感的流行可以持续多年。例如,1992年在墨西哥开始的H5N2禽流感病毒流行,最初致病性很低,后来进展为高度致死性类型,直到1995年才被控制住。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改变,随着科技的进步,良好的检测手段,有效的控制措施会很快平息禽流感。

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不会轻而易举地直接感染人类或在人类中引起疾病的传播和流行。不同病毒分别感染不同的生物,越过物种界限并不容易,迄今还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会直接导致人类流感暴发。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总部新闻发言人彼得·科丁里近日表示,虽然亚洲禽流感形势还可能恶化,但禽流感不会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他说,禽流感还将持续数月。但从目前的实验结果看,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禽流感会发生变异,导致人与人之间传播。

据专家介绍,人类的禽流感病主要是通过人类与患病的禽类直接接触而感染的。几乎所有的感染者在患病前1周内都有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禽类动物史,而接触这些病人的医生和护士中没有人被感染,也很少见到家中有多人患病的现象。在这些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事件中,受感染的病人曾经接触过病鸡的粪便。世界卫生组织及专家都强调,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该病毒可以由人类传染给人类。

专家建议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现任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著名病毒学家侯云德院士最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我国应在现有完整病毒特异性检测探针数据库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全国范围的病原生物监控系统,以提高我国预防控制突发性传染病和反生物恐怖袭击的能力。

侯云德分析认为,目前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病毒有500多种,新的病毒还在不断出现,控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行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建立一种对细菌、热源和病毒均可控制的“三控”生物制剂和药品生产体系,实现生物制品和药品的病毒常规检测,正在成为全球性趋势。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饮水安全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生物恐怖袭击已经威胁人类文明,而生物恐怖主义的“武器”常常是病毒、细菌等病原生物。

侯云德为此建议,从传染病控制、生物制药安全和环境安全等角度考虑,我国必须建立一套快速高通量的技术平台,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同时能检测多种病毒的方法。有关部门可以加快建设全国范围的病原监控系统。由于硬件基础和核心技术已经初步具备,可利用中国疾病控制系统的网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病原生物监控系统,并可先在北京、广东、江苏、辽宁、湖南、甘肃等地布点。同时可先选择呼吸道系统病毒进行监控系统试点,然后向其他病原生物扩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树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人类要想从传染病的忧患困境中解脱出来,不仅要靠发展公共卫生和医药科技,更重要的还在于摒弃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自然的态度,要尊重自然规律。”

张树义分析认为,在自然界的长期进化过程中,物种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正是由于这些相互作用,我们今天看到的自然界就不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物种,而是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动物间的食物链关系,一种生命依附于另一种生命等诸多行为和现象。

“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也一样。”张树义说,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病毒曾经“试探”了各类宿主。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强,它们便无法寄生;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弱,便会被“斩尽杀绝”,导致宿主物种消逝。就在这漫长而又不断“磨合”的过程中,病毒与宿主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协同进化关系:病毒寄生在宿主体内并且一代代传递下来,宿主不出现明显的疾病状态,同时还能控制病毒不出现大爆发。然而,如果一个新的物种接触到陌生的病毒,因为没有抗体便会发生疾病,也因为无法控制病毒的大量繁衍而使得病毒大爆发,灾难也就出现了。

这不禁使人想起1997年诺贝尔奖得主、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植物、农业生态学和自然保护研究所所长苏科教授曾说的一段话:“人类应该采用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态耕作制度。这一方式既不需要大型设备,也不需要兽医,更不需要疫苗和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抗生素等。” (本报综合报道)


 
   
Print This Page
Email This Page
相关文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人民网学习时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