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社会综合
 
  战争在非接触中蜕变  
 

□潘友木

非接触战争脱胎于接触战争,而高于接触战争。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作战一方能够在另一方的能力范围之外打击对方,决胜负的关键是一方不接触另一方的能力范围,打击是单方的。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高新技术不断物化成为新型武器装备,武器装备形成的“代差”促使作战双方的非对称性优势格外突出,客观上推动了非接触战争的形成。非接触战争作为一种全新战争形式,带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它的出现标志着战争形态已经发生质的蜕变。

非接触战争所达成的“零伤亡”效果,是战争形态发生蜕变的标志之一。力争以最少的伤亡代价获取战争的胜利,是推动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传统战争制胜之道主要是在时间、空间、有生力量和物质等方面的比拼中消耗敌人,通过消耗达成战争目的。战争之所以无法摆脱消耗战的阴影,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能力。冷兵器时期,战争是通过人的体能对抗来实现的,战争的决定因素是兵力。热兵器时期,战争是通过火力对抗来实现的,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火力。而兵力与火力的对抗只能带来伤亡和毁灭。当信息技术与武器装备的结合使得信息在战争中起主导作用时,以精确制导弹药、巡航导弹、全球定位系统和隐身飞机等兵器打击对方,以较少伤亡特别是己方的“零伤亡”获得胜利成为可能。于是,充分利用自己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压缩敌方的作战范围,并在敌方主战兵器毁伤范围之外打击敌人的非接触战争,以“零伤亡”的战争效果成为高技术兵器一方对付低技术一方的一种制胜之道。可见,非接触战争已改变传统战争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模式,标志着战争形态的目标和效果发生了蜕变。

非接触战争打击手段的可选择性是战争发生蜕变的标志之二。在传统的战争中,作战对象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组织的国家集团。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许多殖民地国家走向独立,世界上已很少存在以掠夺土地为目的的战争,相反,为了意识形态和控制世界交通要道、重要石油资源而衍生的战争不断出现。这时的战争对象已开始发生变化,打击持不同治见者成为战争一个目的。发动战争打击这些对象,可以采取接触性的作战,如美国入侵巴拿马、出兵索马里。也可以以非接触袭击的方式,如美军空袭利比亚、伊拉克、南联盟;也可以采取非接触与接触相结合的方式打击对方,如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相对于接触战争,以非接触战争的方式打击这些对象,可选择巡航导弹攻击、远程轰炸机奔袭和隐形飞机偷袭等多种手段。更为重要的是,非接触战争对时机、发射阵地和打击目标的选择都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可避免因为入侵一个国家将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被侵略国家的强烈反抗;可避免因为对方有较强的军事实力或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己方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可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潭而导致战争升级。非接触战争可用于国家间对抗及国家对少数人打击的灵活性,标志着战争形态的打击手段发生了蜕变。

非接触战争中天候与地形的作用明显下降是战争发生蜕变的标志之三。长期以来,天候条件一直是影响战争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非接触战争中,由于作战时机完全掌握在攻击一方,攻击者可根据天候条件灵活选择攻击的时间,从而避开可能影响远程打击兵器攻击效果的恶劣天气。另外,制导方式的复合化,使得影响一种制导方式的天候不再作用明显。目前,精确制导常采用红外、电视、地形匹配、卫星定位等多种方式,邂免了雨、雪、雾和夜晚多重影响。地形在以往的战争中也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地形之利在于,善于利用地形的战术性能,可以最有效地发挥火器和技术兵器的性能,实施机动隐蔽和给敌人以突然打击,进行伪装和保护部队免遭敌人火力的攻击。对于弱者,利用地形可改变战场态势,缩小与强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对于强者,利用地形则可使优势更加明显,否则就可能因为地形不利导致由强变弱。但在非接触战争中,地形对作战的影响非常小,几乎不起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非接触战争侦察监视和通信系统向空中和太空转移,克服了地面地形的影响;非接触战争采取的超视距远程精确打击,限制了对方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和机动的能力。非接触战争对天候与地形条件要求的降低,标志着战争形态的外部条件发生了蜕变。

非接触战争的可控性是战争发生蜕变的标志之四。战争一经发起,就将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这是对传统战争的历史性总结,表明了战争的不可控性。这种不可控性主要表现为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和战争时间无限期延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发动战争者总想凭惜自己的军事优势或突然袭击,力争占领他国领土和消灭敌方大量有生力量。这种战争目的往往引起战争另一方的顽强抗击,导致战争双方不断增加人员和武器数量,最终导致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非接触战争则不同。首先是战争发起一方不再因为战争目的的一厢情愿而不断扩大战争规模,进而在宏观上掌握着主动权。拥有优势的战争一方战略目的非常明确,即集中高技术兵器,对敌方关键性军事战略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使敌方慑于严重的战争后果被迫做出妥协与让步,从而实现有限战争的目的。其次,进行非接触战争一方在战争的具体组织实施上享有更多选择的主动权。非接触战争中,战争目标的选择、战争时机的确定、打击样式的使用、战争节奏的把握都控制在发起者手里,战争的方方面面便容易被控制。从非接触战争的另一方来说,因为没有打击对方的手段,在处处被动挨打的情况下,希望战争早点结束,这从另一个角度使战争变得更加可控。从近年来美国实施的几场“非接触战争”的实践看,美国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摧毁预定目标,结束战争。而且,战争过程中,进攻一方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率高,附带损失少,始终将战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与传统战争相比,无论在战争持续的时间、战争范围和战争伤亡等方面都表现出更强的可控制性,标志着战争形态的过程发生了蜕变。


 
   
打印本页
Email This Page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