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社会综合
 
  国酒茅台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五大以来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发展回眸

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发扬“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坚持走质量效益型企业道路,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挖潜创新强品牌”为企业全部工作的着力点,以“企业增效、国家增收、员工富裕”为企业发展的总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连续六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产量、销售量、实现利润、实现税金、利税及实际上缴税金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分别增长70%、87%、近3倍、263%、234%及282%。其中,产量由5365吨增至10000吨,销售量由2102吨增至4800多吨,销售收入由6亿多元增至近30亿元,利税总额由3亿多元增至近15亿余元,职工人均年收入也由1.37万元增至2.5万元。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60多亿元、员工7000多人、27个子公司、利税率及人均利税指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了一条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的强企之路,实现了国酒发展的新跨越。

抓观念创新 树市场意识

茅台集团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举办培训班、聘请专家学者讲课、选送职工到有关院校进行理论学习、到其他企业学习参观、组织人员到基层进行学习辅导等方式,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使大家统一思想,促进职工队伍观念的全面转变,加深职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市场经济、对加快国有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只有创业,没有守业”、“无功便是过”、“看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和“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围绕营销转,营销围绕市场转”的思想观念,增强广大员工的市场、竞争、服务意识,居安思危、居危思变,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为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抓制度创新 增内部活力

1993年,茅台酒厂被列为全省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通过多方努力,1997年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原茅台酒厂的基础上,成功改制组建了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迈出了体制创新的第一步。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建立一个能够与市场对接、运转灵活、高效规范的企业制度,茅台集团几经酝酿和争取,于1999年12月又以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发起者,组建成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7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存量发行国有股650万股,变现2亿元,全部解缴国库,相当于国家50年来对茅台酒厂的全部投资,在体制创新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改制成为上市公司后,茅台集团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不断转换经营机制,相继推出了企业领导层年薪制、中层干部末位淘汰制、一年一聘制、职工岗位绩效工资制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机制的改革措施,在决策、用人、用工、分配、激励、约束等机制上也更为规范,极大地调动了各层级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同时,茅台集团按照“立足主业,一品为主,多品开发,做好酒的文章;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出酒的天地”的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国有企业发展新路子,利用“茅台”的品牌效应,采取兼并、联合、收购等方式,开辟了一条靠品牌低成本扩张的发展道路。1998年年底,茅台集团正式兼并了“习酒”;1999年,又控股原遵义啤酒厂、组建茅台啤酒公司;2000年与2001年,相继收购、兼并河北昌黎葡萄酒厂及贵州省地方名酒“怀酒”,参股交通银行、南方证券、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有力推动了集团所有制结构、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促进了体制创新。

抓结构调整 扩市场份额

第一,推出“年份酒”。在国内白酒行业独家推出15年、30年、50年、80年等陈酿茅台酒,实行普通茅台酒的“年份制”。从2001年开始,所有面市的茅台酒都将明显地标上出厂年份,实行浮动价格,出厂后第二年,市价上浮10%,以后逐年以此类推。并结合国家发生的大事,及时推出入世酒、足球酒、申奥酒等产品,从而不断提高茅台酒的市场价值和文化品位,引导中国白酒消费文化向更高层次推进。

第二,改革茅台酒的包装、规格,打破了茅台酒单一酒度、单一包装的格局。迄至今日,已发展成为3大系列、70多个品种规格。

第三,推出适合各种消费需求的酱香型系列酒。在推出高档汉帝茅台酒和15年、30年、50年、80年等高端茅台酒后,适时推出与茅台酒“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中档“茅台王子酒”,传承茅台本色的中低档酱香型“茅台迎宾酒”,使茅台品牌的酱香酒在高、中、低各个档次上形成系列,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使得“老百姓的茅台酒”成为现实。

第四,开发其他香型白酒。在搞酱香型产品开发的同时,茅台集团还大举进军口味大众化的浓香型白酒市场,兼并习酒公司后,着力将习酒公司打造为“茅台浓香白酒基地”。在切实搞好现有的浓香型星级习酒、“春之系列”习酒生产经营的同时,努力做好集团技术开发公司、保健酒业公司等开发的“茅台液”、“茅台醇”、“茅乡酒”等的生产营销工作,充分发挥茅台酒的品牌优势,增强竞争能力。

第五,向其它酒类领域进行产品延伸。茅台集团发展了10万吨“茅台啤酒”、1000吨滋补型的“茅台不老酒”,大力推出“茅台干红”葡萄酒。随着以高端产品为目标的茅台啤酒、茅台干红,以及保健类的茅台不老酒、茅台威士忌等产品的先后应市,共同组成以茅台酒为核心的强大的茅台品牌群体,市场反响良好。目前各种品牌的系列酒已成为茅台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仅习酒公司2002年销售收入就超过1.8亿元,实现利税4700多万元,其中交税3300多万元。

抓销售创新 建营销网络

近年来,茅台集团高度重视销售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销售力度。本着“把最好的网络嫁接到茅台酒系列产品的销售网络上来,选最优秀的经销商来销售茅台酒”的指导思想,通过成立销售总公司,大量招聘营销人员,加大对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不断完善销售体系,壮大营销队伍,构建了新的营销网络。细化销售区域,销售片区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28个。营销人员奔赴市场第一线,积极发展经销商,重塑经销商对茅台酒的信心。目前,茅台集团有390多家大小经销商,已基本完成了对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的网络覆盖,并正逐步向县级城市铺开。统一装修、统一设计、统一标志、统一服务规范、统一指导价的407家“国酒茅台专卖店”,作为茅台集团市场营销网络的重要支撑点,目前成为国内许多大中城市商业黄金地段一道亮丽的风景,“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的广告路牌,树立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招人惹眼”的地方。随着中国加入WTO,茅台集团的海外营销计划亦全面启动,继澳门专卖店、越南专卖店开业之后,在进军欧洲、北美等地,继续扩大海外销售渠道。2002年,茅台酒出口量较上年增长86%。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延伸茅台酒的历史文化内涵,使茅台品牌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提升品位效应,茅台集团提出了“有机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概念,对茅台酒进行了崭新的、更符合消费潮流的定位。以深度挖掘茅台酒品牌价值、文化内涵为内容的《国酒对您说》、《国酒茅台品鉴》、《国酒茅台13问》、《解读神秘茅台》等营销策划在国内主要媒体及一些市场化媒体上频频亮相。以“好酒也要勤吆喝”的市场思维取代“好酒不怕巷子深”的陈腐观念,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销售措施,使茅台酒销售收入迅猛攀升。

抓管理创新 强发展后劲

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近年来,茅台集团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努力扩大茅台酒的生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2000年新投产600吨,2001年新投产800吨,2002年新投产1100吨,生产规模逐年递升。2001年11月,投资17亿元的万吨新区工程破土动工,同时茅台集团还投资56000万元,用于公司厂区道路、电力通讯设施、防洪抗滑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作好必要准备。

注重销售管理,促进市场发展。进一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力度,提高营销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转变营销观念,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质量。按集团公司要求,销售公司和股份公司签订营销风险责任制合同,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与销售管理方法,确保销售环节畅通,服务优质高效,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一流品质。茅台集团把质量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始终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视质量为品牌的灵魂,视质量为承载国酒大厦的基石,坚持“以质求存、质量第一、继承创新”理念,确保茅台酒的一流品质。茅台集团不仅将市场战略视为单向的“对外工作”,并且辩证地把企业产品质量战略的“对内工作”也当作市场战略的子系统与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使两方面的工作相得益彰。始终恪守着5公斤粮食生产1公斤酒的粮耗比例和国酒必须生产存放五年以上才能出厂的传统“铁律”,绝不动摇。公司还通过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QC小组活动,引导职工树立质量意识,确保产品质量的提高。上甑对手赛、晾堂操作赛、制曲能手赛、包装能手赛等,都是公司长期使用的加强员工业务能力的有力措施。公司每年有80%以上的生产班组参加QC小组活动,有许多QC小组成果获省部优奖,不少班组还获得国优QC小组奖,企业也多次获得全国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公司先后通过ISO9000(2000新版)质量体系等一系列国际、国内认证,成为全国唯一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及原产地域保护为一体的白酒类企业。

重视环境保护,实现持续发展。茅台集团高度重视环保工作,认真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方针,坚持茅台酒生产与环境协调的理念,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尽量减小生产过程及管理各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员工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茅台酒不可易地生产,不可克隆,不可复制,其根本原因在于具有的资源垄断性,拥有的得天独厚的酿造环境。活跃的“微生物群”参与茅台酒的生产发酵,使得茅台酒的香气成分多种多样。为使它们不遭破坏,茅台集团将分散式燃煤烤酒改为集中式锅炉供汽烤酒,投资96万元购买安装高效麻石水膜除尘器与锅炉同步安装使用,2001年投资100万元安装了脱硫装置。六年来,茅台集团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和污染治理设施投入累积达1.46亿元。1999年建成国酒水源保护区,实施重点水源保护;2000年建成贵州省酒行业中处理单元最大最全的污水处理站,处理排水完全达到国家二级污染物一级排放标准;2001年修建大型垃圾场;2002年在原有4条排污沟以及长2.4公里河堤的基础上,又投资修建300多米长的河堤;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绿化美化环境,绿化覆盖率由1997年的25%增至2002年的40%以上。还进行有机食品认证,获得了9个有机农场转换证书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发展。茅台集团历来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在人员和设备配置上都给予大力支持。近年来,公司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发展壮大科研队伍,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在原有科研所的基础上,1998年底国家经贸委批准认定的国家级白酒技术中心正式成立。每年从各高校招聘大学毕业生充实科研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在设施装备上也加大投入,仅1999年至2001年投入500万元购置比较先进的细菌鉴定系统、气象色谱分析仪、液象色谱分析仪、超临界萃取仪等,这些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对于分清茅台酒的200多种香气成分,提高科研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强对原料检测、发酵机理、微生物的分类培养及新产品的开发。通过科技人员和生产工人的密切配合,经过大量的化验分析,解决了在制酒工艺上的“三个争论”,使茅台酒的工艺更加合理、规范、科学,为茅台酒的优质、高产、低耗、高效作出了贡献。仅“二次酒超一次酒”这一课题的解决,每年就可增加销售收入上亿元。2001年确定定量检测高粱中支链淀粉比例的方法,结束了茅台酒生产中仅能凭感官检测高粱糯性的历史。微机勾兑研究进入数据收集处理,完成了20多个产品标准,并协助中国标准化协会制订颁布茅台酒国家标准。 (雷鸣 彭 云)


 
   
打印本页
Email This Page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