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自主创新锻造民族崛起的筋骨 杨银海 徐加胜 李小忠 汪彦  
 

——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上海浦东新区成为创新要素的聚集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但是支撑这种高速增长的条件,有不少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增强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形势看,还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趋势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然而,中国自主创新之路如何走?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

浦东新区过去6年自主创新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过去的6年中,浦东新区在上海市“聚焦张江”战略的带动下,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它的发展具有时代和中国特色,向世界呈现出一个以高起点、集约化、集群化方式发展高技术产业,以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道路,为我国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示范。

如果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迅发于太平洋东岸的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引起了发展中的中国大规模技术引进,那么新世纪初叶,涌动在太平洋西岸中国大陆上的一股强劲的自主创新热潮,正预示着中国从引进到创新的重大战略转折。

这股热潮聚集在上海浦东新区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上海市“聚焦张江”战略实施6年来,这里已成为人才、资金、技术、机制、热情……诸多创新要素集中登陆的黄金海岸。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们,正在以他们的卓绝努力,履行着一份时代的使命,实践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以自主创新锻造民族崛起的筋骨,开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自主创新构筑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呼啸而来的磁浮列车、世界上单位面积投资最高的研发中心、才识渊博的海归创业团队……。

当走进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时,处处体会到一股时代的气息,感受到一种勃发的激情。以消耗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传统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海市把这比喻为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6年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地提出“聚焦张江”战略,即:举全市之力,依托上海的综合优势和浦东开发开放先试先行优势,联合国家相关部委把张江园区建设成为“科教兴市”的重要承载平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龙头”区域,作为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的引领区。

“聚焦张江”战略激发了人才、技术、机制、激情……这些创新种子,使浦东新区成为创新要素的聚集地。短短的6年,浦东按照“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机制创新”的道路高速成长,初步创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高技术产业呈现出量的跨越和质的变化。

6年来,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技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税收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5.58%、51.23%、59.23%。截至2005年底,园区累计注册企业4297家,吸引外资额137.48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695.14亿元人民币。

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在过去的6年,浦东新区以建设国际一流城区为目标,以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高地和跨越式发展高端科技产业为抓手,坚持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以体制优势实现创新优势,以环境优化激发创新活力,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突破各类制约自主创新发展的瓶颈,形成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科技创新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浦东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从高端切入,着力优化产业链。加强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参与制定产业技术标准,塑造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微电子产业基地,确立全国软件开发中心地位,形成国内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在第三代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新兴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努力把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到国际水准。同时,加强产业化体系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在新区重点和先导产业领域,成立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等各类产学研一体化组织。建立和健全区政府与重点自主创新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主力研发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处理机制,形成以产学研联盟组织为抓手、以自主创新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

建立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人文环境体系。浦东“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市场化配置,优化人才结构,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到浦东创业和发展,加强领军人才开发,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集聚。“十五”期间,8000多名海外学子回归浦东,创办留学生企业700多家,仅张江园区,就吸引科技从业人员6万多人,包括20多位院士、2000多名博士、7200多名硕士,成为浦东经济腾飞的生力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全社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建设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以企业家为核心、创新氛围浓厚的人文环境体系。“十五”期间浦东共引进了北大、清华、中科院、复旦、交大、世界贸易大学等科研教育机构,启动了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了生物医药职业技能等培训基地,设立了浦东新区人才创业资助资金,资助约800个项目,累计资助金额约2500万元。以2005年为例,新区人才创新结出硕果,获得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4项,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7项,浦江人才计划11项。

建立共享、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浦东坚持体系规划与具体项目推进相结合、政府引导与企业建设相结合、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方针,努力整合已有资源,通过“引进、联建、自建”,努力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信息、知识产权、投融资等科教兴市五大公共服务平台计划,不断优化创新服务水平,建设了软件技术增值服务平台、集成电路ICC浦东分中心、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CRO服务平台、上海浦东动漫研发平台、行业专利数据库与检索分析系统等一批项目,进一步完善了软件、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重要产业领域的公共资源服务体系;推进了上海市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支持曙光医院组建了新药临床研究平台,建设了上海动漫研发中心,筹建了浦东知识产权中心;设立了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平台,对浦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资助贷款额达7820万元;完成了浦东人才网、海外人才网和博士后工作网等三网的并网运行;支持组建了移动视音频、抗体药物联盟、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中心等一批产学研联盟。

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体系。充分利用国家配套政策出台和逐步落实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尤其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加大科技投入的机制、创业风险投资、人才扶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诚信体系等方面,率先落实,充分用足、用好国家激励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体系。主要包括:制定并颁布了《浦东新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等多项扶持政策;启动实施科技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聚焦张江”,以体制创新促进自主创新,全力支持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建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区,开展国家创业投资体制建设综合试点工作,完善浦东创业投资退出机制,大力推进张江知识示范园区建设,加大知识产权环境整治和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科技投入,探索新区科技发展基金的改革,结合“慧眼工程”的推进,以政府基金为杠杆,吸引百奥威达、HBM等多家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入驻浦东,组建并开始运作规模达2500万美元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技术交流机制,促进技术成果转移和转化,与中科院达成共同建立“国家音视频创新产业园区”的合作意向,与英国剑桥咨询公司、清华大学等多次联合举办技术转移和项目推介活动。

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在过去的6年,浦东坚持战略聚焦,聚焦张江,聚焦重点产业,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等高科技产业,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专业化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投融资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使浦东成为国内自主创新资源最密集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1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5%。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总产值超过4200亿元,占全市近1/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49%左右。2005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00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372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浦东新区累计吸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家外资企业,合同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吸引9300多家国内企业入驻浦东,累计金额超过600亿元。目前,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1/4,外贸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市的1/2,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约占全市的1/3,浦东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5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已达到1678亿元,占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尤为迅速: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占国内的半壁江山,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研发、制造基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和研发工艺,呈现产业链完整、加工和生产能力高、研发机构实力强、IC设计企业集聚等特点;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了300多家企业和40多家研发机构,初步形成了“一所一校三十六中心”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基地;软件产业基地集聚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近40000名,2005年软件销售总收入约180亿元,占上海市的三分之一。

技术创新主体快速集聚。进入浦东创业的科技企业,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它们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着力突破国内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的空白点,创新发展的起点较高。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开始崛起,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05年底,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98家,为浦东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振华港机、中芯国际、盛大网络等一批旗舰企业发展壮大,正成为中国在本产业领域国际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一批优秀创新型企业在浦东崭露头角,中信国健、展讯通讯、鼎芯半导体、复旦张江等一大批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十五”以来,浦东企业承担了上海市48项科教兴市产业化重大项目中的21项,占全市的44%,这说明浦东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一批高层级的企业研发机构在浦东集聚,截止到2005年底,经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61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5家,以企业研发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浦东正在逐渐形成和壮大。

优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浦东企业连续5年在重点新产品、创新资金和火炬计划三类项目中在全市独占鳌头。2005年,新区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0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01项,专利申请数量3141件,技术合同认定从2000年的1940项跃升到3034项,年均增长29%,交易额达也从3.97亿元增长到38.64亿元,增长57.6%。一批优秀的创新成果在浦东涌现,振华港机的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信国健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药申报占此类新药全国申报量的半壁江山,AVS移动视音频成为我国具备自主产权的第二代信息源编码,3G产业联盟在手机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均处于产业链的高端。

重点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园区集中了集成电路、软件、文化创意等多个门类,形成了互为依托、紧密衔接的整体优势。集成电路产业占国内半壁江山。园区以晶圆制造业、芯片设计为龙头,建立集成电路产业链,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研发、制造基地,国内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和研发工艺,国内最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来势迅猛。作为IT的衍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又属现代服务产业范畴。运作仅半年多,就已获得国家文化部“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称号,并完成国家科技部“国家级数字媒体产业基地”的申报工作。国内网络游戏的二巨头——“盛大网络”、“第九城市”均已驻足张江,园区网络游戏产业产值占全国75%以上,稳居龙头地位,成为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之一。浦东软件园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园区内的浦东软件园先后被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2005年,园区软件产品著作权登记为408项,软件产品登记为233项。生物医药创新体系齐整。园区已形成从“研究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园区内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和50余家国内外有名的研发中心已申请专利达540多项,其中国际专利25项,申报国家一类新药已达40余个,进入实验室阶段的新药超过40个,进入临床实验的新药超过20个,完成临床研究的新药项目7个。

以配套改革加快创新步伐

浦东在过去的6年,围绕全面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迅速提升,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科技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也存在显著的不足,如科技投入力度还不够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体制和机制创新还不够深,科技型骨干企业还不够多,企业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广。因此,面对“十一五”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浦东新区围绕今后自主创新的发展目标,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的步伐,他们提出八项重点配套改革工作,即“推进三项配套改革”、“实施五项科技计划”。

一、优化机制、激发动力,推进三项配套改革

推进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浦东推进自主创新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他们将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为目标,争取通过科技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先试先行国家激励自主创新政策。要认真研究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60条配套政策,以及上海市刚出台的44条配套政策,结合浦东实际,抓紧研究和出台一批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特别是要在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扶持高层次自主创新人才、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启动国家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建设试点工作。试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政策,在浦东建设创业投资高地。在创投退出机制方面,他们积极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企业加入非上市公司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同时支持建设区域性企业股权交易平台。在创投资本集聚方面,“十一五”期间,力争形成规模为20—40亿左右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100—200亿左右的创投资本集聚浦东,并投入到自主创新的高科技领域。在运作管理方面,引导基金不直接投向项目,而是与海内外合格创业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合作,采取契约式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法人制和非法人制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等多种方式。在行业管理方面,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创业投资管理办法在浦东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备案平台。

实施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建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区工作。贯彻国家和上海市关于进一步“聚焦张江”战略,做大做强张江高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品牌,将其作为浦东率先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配套政策、特别是涉及中央事权财权事项的突破口,比如鼓励加大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人才队伍等方面的政策,使其成为率先试行国家重大科技政策的试验田。

实施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工作。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利用体系,试行对专利、标准、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及政府采购的支持政策。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张江设立专利申请审批绿色通道,方便园区企业申请专利。

二、集聚资源、提高效率,实施五项科技计划

科技项目导入计划。浦东紧紧抓住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契机,围绕浦东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制定新区应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技术和产品目录。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市科教兴市重大专项相配套,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机制,在AVS移动音视频、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无源光网络等重点领域,组织企业实施重大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突破产业化阶段的技术瓶颈。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装备、数字显示、半导体照明、氢能和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种源农业等领域有望在浦东张江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品牌塑造计划。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创新品牌的塑造是关键。围绕品牌建设,研究制定“浦东科技品牌行动计划”,梳理资源存量,加快培育,争取在国家、市级科技进步奖项、著名商标、国家科技企业排名榜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积极构建品牌企业孵化培育系统。加大“慧眼工程”实施力度,成立科技担保公司,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品牌企业成长促进体系,对优选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加大对品牌企业的财税支持。严格认定自主创新型企业,对新引入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形成的地方财力,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三是帮助品牌企业进行市场开拓。完善和强化软件、生物医药外包服务中心的功能,鼓励企业以外包、国际科技合作等形式推进引进技术及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优先购买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制品,对一些中小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政府积极支持中试和产业化。

科技产业推进计划。浦东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微电子、软件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基地,鼓励产学研联盟组织发展,推动产业链完善和向高端拓展。继续深化“聚焦张江”战略,高起点推进“张江科学城”规划和建设。并以此为核心,继续建设和发展新区各类高科技产业基地,重点推动 “浦东创新港”、浦东创业风险投资集聚地、中科院浦东科技园、上海科学院浦东新址建设;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1+3软件园扩展和浦东软件园三期、现代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建设,将产学研结合列为浦东科技发展基金的资助重点,按产学研结合的原则组织重大产业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各类产学研中介组织的发展。

科技平台建设计划。努力构建由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服务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坚持“市区联动、贴近产业”,整合、建立共享的公共实验室、关联产业共性与通用技术研发中心、规范标准的社会化技术检测、设计、服务中心,形成技术共享平台;以资源数据库、专利数据库、技术标准库、技术文献库、法律政策库等专业信息库为骨架,建立开放的公共信息应用平台。着力建设和完善企业科研设备共享平台、清华IC多目标封装测试中心、集成电路工艺研发平台、知识产权产权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委托加工平台等重点项目。加大对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专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平台机构参与和承担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对由企业组建、国家权威机构认定、面向社会的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中心予以资金支持。

创新人文环境计划。充分发挥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要进一步放宽人才入户政策,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所需专业人才,市、区人事部门优先调入。加大对科技创业人才的扶持力度。设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金,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投入结构,扩大资助资金的覆盖面;对符合产业导向、特殊的急需人才培训费用,经申报认定后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提高对高端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的补贴和奖励;对符合产业导向、有创新能力的国内中小创新企业和海外留学生企业,予以启动资金支持。努力营造自主创新氛围。重点推出自主创新重点企业、自主创新领军人物和技术带头人认定工作,提升“科技功臣”的奖励力度和规格。进一步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形成海纳百川、人才荟萃的创业热土。

结 语

本报7月3日刊发了浦东《全球视域下的和谐发展》一文,主要反映了浦东的和谐协调发展,并从另一个角度深刻折射出浦东人在一种新的全球视域下,表现出一种新的、面向未来的大国国民意识。这种新的国民意识为我们提供了“自知、自信、自如”与走向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浦东人正是秉承了这种新的、自信的国民意识,以宽容、博大及“和而不同”的胸怀向世界宣告:中国来了!上海浦东来了!

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浦东则是长三角高科技经济发展的引擎,张江高科技园区又是这引擎的核心。此文主要表述了浦东人在新的世界态势下,如何更加从容理智面对世界,捍卫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如何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经济快速、高效发展之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浦东将继续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进取,走自主创新之路,把浦东新区打造成为产业高端集聚、精英人才辈出、创业企业荟萃、创新活力强劲、智力成果叠出、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科学园区,制造具有浦东视角、世界眼光、中国品牌的上海现象。

(学习时报综合部地方发展与改革创新调研组 杨银海 徐加胜 李小忠 汪彦)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