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士人有廉耻 天下有风俗 颜海林  
 

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定义了新时期的是非观念、善恶分野和美丑界限,是公民修身向善的行动指南。而修身当先知荣辱,“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说明知荣辱是修身不可缺少的品格。

知荣明辱,道德规范;不知荣辱,道德失范。《孟子·尽心上》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能没有耻辱之心,没有耻辱之心的无耻是最大的无耻。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不知荣辱,道德沦丧,做人则无以治己,做事则无以治事。朱熹说:“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康有为曰:“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若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故《国语》告诫:“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为民,无耻害己。民知耻,人类文明才能进步;为官,无耻殃民。官知耻,百姓权益才能保障。然而,当前荣辱颠倒的现象多有存在。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等被视为“傻气古板”。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骄奢淫逸成了“潇洒荣耀”。《管子》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富裕不意味着必然知荣明辱。还需要引导、教育。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用“八荣八耻”作为全民族的修身道德,可谓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笔。。

修身实践行于扬荣抑辱。“道德者,行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践行,知行合一,将扬荣抑辱付诸实践:

一是健全机制提供保障。古人云:“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邓小平同志认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要建立评价机制,使有德者受到赞誉,无德者受到贬斥,营造“荣”是积极奋进目标、“耻”是防微杜渐警钟的浓厚氛围;建立奖惩机制,使荣者有所“得”,耻者有所“失”,弘扬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建立监控机制,让人们对失德行为不耻为、不屑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

二是强化教育固本强基。《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建立政权和领导百姓,教育理当优先。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发展人的善良,挽救人的过失。抓好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心得治,伦理协调,扬荣抑辱就有了坚实的根基。

三是领导干部示范引路。北宋“闽学四贤”之一的罗从彦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践表明,“上行则下效”,“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官德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引导和决定着民风。扬荣抑辱,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吃喝冲在第一线,斗志退到贫困线,违纪越过警戒线”的现象,要大力弘扬革命气节。朱自清在《论气节》中说:“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要守节,不要失节”。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守住道德之“节”,不失做人之“节”。由此引导群众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道德该干的,必须努力干好;违背道德不该干的,坚决不干。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