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发展县域经济需要注意的经验和问题 张占斌  
 

由于各地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在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资本的趋利性很强,集聚要素,形成经济中心,需要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积累的经验:

一是主动积极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目前东部及发达地区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有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降低成本,开始在县域地区寻求发展。县域地区要结合自己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积极主动抢占先机,引进更多的东部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投资。

二是把劳务培训和输出作为战略产业。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逐步减少农民的数量。必须把有组织的劳务培训和输出作为战略产业来对待,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活跃县域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让农民增长见识,学到技术,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为城镇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产业基础,提高要素的集聚能力,改变规模偏小、缺乏规划、产业和人口集聚偏低的问题。

四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构成一个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关键是要把经济主体组织起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解决不了农民的长远发展和致富问题。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能用行政的办法,一定要通过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办法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增进他们的福利。

五是工业要注重本地资源和配套价值链。县域工业发展最好从农产品加工,尤其是从县域特色经济做起。发展制造业尽可能与大中城市的优强企业联手,从提供零配件及初步加工起步。在布局上要绕过“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阶段,采取园区管理。不能简单地把工业化理解为村村、镇镇都办工业企业,而是要求资源配置在工业化生产的链条上。

同时在认识上,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不具有普遍性。跨越式发展需要特定的条件,它需要国际国内大的发展背景和国内经济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它需要县域经济有非常特色的要素和好的区位条件作支撑。我国绝大部分县,产业结构的层次比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经济发展中要脚踏实地,不能不顾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提过高的指标,盲目实行赶超战略,盲目跨越式发展。

二是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在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发展思路受决策者影响较大。特别要防止“翻烧饼”现象,避免发展规划决策者的更换而反复变化,出现“多变型”的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市场推动,如果简单通过行政手段来降低成本,来创造所谓的“洼地效应”是不能持久的。

三是“经济大拼盘”不具有竞争优势。县域要围绕支柱产业,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集群产业,把孤悬的点状企业换成链条产业,一定要避免“大而全”式的“拼盘”经济。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