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陈国裕  
 

——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答本报记者问

4月25日至28日,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和中央党校在北京共同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作了辅导报告。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研讨班,是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同时,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6月21日,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中央党校作了关于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报告。记者就当前民族工作的有关问题,采访了李德洙。

记者: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应当怎样看待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李德洙:我认为,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法,概括地讲,就是要有“三个眼光”:一是世界的宽广眼光,二是历史的深远眼光,三是全局的战略眼光。

记者:用世界的宽广眼光,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具体如何分析?

李德洙:当今世界有两个热点和难点问题,这就是民族和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非常突出、非常复杂、非常敏感,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始终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焦点,民族矛盾始终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冲突始终是世界动荡不安的突出表现。

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应该怎么看?从涉及范围、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来看,主要从三个层面上展开:

第一个层面,全球性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侵犯或损害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利益而产生的民族问题。这是当代全球性民族问题的突出表现。

第二个层面,地区性的民族问题。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泛民族主义。这是指曾经生活在同一个帝国或国家的民族,要求复活、复兴历史上存在过的帝国或国家。 二是大民族主义。它号召散布于各国的同一民族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或合并到以本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中。三是宗教民族主义。它主张超越民族、种族界限,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纽带,以信教群众为国民,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第三个层面,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土著民族与外来移民、大民族与小民族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实质上是个平等问题。

民族问题,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因此,只有运用世界的宽广眼光,深刻把握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民族问题的时代特征,善于从国际大环境中观察和思考我国的民族问题,才能看得更深刻、更全面、更长远。

记者:如何用历史的深远眼光,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李德洙:用历史的深远眼光,就是要以史为鉴,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一是要很好地总结和研究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纵观历史,哪个朝代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它的经济文化就繁荣,它的社会政治就稳定,它的综合国力就强盛。比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三个时期,都是因为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所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

二是总结共产主义运动中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前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教训就极为深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民族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是重要的原因。在斯大林执政后期,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否认民族差别和特点,人为地实施民族同化,严重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新思维”,在民族问题上从“极左”转到了“极右”,实际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由此引发了民族分离主义的泛滥,使民族危机成为苏联社会全面危机的一部分。

三是要总结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经验教训。许多研究民族问题的专家学者认为,在20世纪,共发生过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

第一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一战结束前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运动席卷了亚洲广大地区,即“亚洲的觉醒”,它扩展到非洲和拉美的许多国家。

第二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表现在:殖民地国家要求摆脱宗主国政治经济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解放。

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伴随着苏东剧变,两极格局下所抑制和掩盖的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激化,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分离运动急剧兴起,原苏联解体为15个国家,南斯拉夫先后一分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同时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这次浪潮矛头指向多民族国家的联邦制,主要是一国内部的少数民族脱离原联邦制取得独立。

由此可见,只有深刻吸取古今中外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我们制定的政策措施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

记者:用全局的战略眼光,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具体如何把握?

李德洙:所谓用全局的战略眼光,就是要大处着眼,考虑到整体。同时,要深刻、全面地了解现状,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的方位。当前,要注意把握以下大局:

一是要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讲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能离开民族这一重要因素。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一是多。我国56个民族成分,55个是少数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我国几乎所有的县市,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居住。二是长。56个民族历史很长,56个民族中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形成的。三是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大,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四是边。全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135个边境县有107个在民族地区。边境210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五是穷。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这五个字包含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时绝不能忽略的。

二是要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要特别注意研究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制定新的民族政策。第二,在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三,在尊重价值规律和讲求效率的前提下,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三是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目标,也是共同任务。我国目前小康所处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突出表现在民族地区。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讲,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不能说全国达到了全面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

四是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应当充分认识到,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民族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民族的和衷共济,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兴旺昌盛。

记者:您刚才对民族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使人很受启发。当然,关键还在于运用它来解决问题。接下来,请您谈谈如何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李德洙:要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我认为,应当突出重点,也就是说,把握一个基本理论,也就是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把握一个主题,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把握一项事业,也就是民族团结进步这项伟大事业;把握一个核心,也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把握一项制度,也就是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把握一个关键,也就是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记者: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第一次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两个共同”的深刻内涵和内在关系。对此,请谈谈您的体会。

李德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有三次大的突破。一是彻底否定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出解决民族问题关键看发展。二是深刻揭示民族问题的基本内涵,并把加快发展确立为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三是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主题。

“两个共同”的基本点,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提出过并坚持付诸实践。但是把“两个共同”融会贯通起来,有机统一起来,作为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记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经常讲,也在扎扎实实地做。请您解释一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科学内涵?

李德洙: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内涵,以前没有做过系统的阐述。去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通过的文件,第一次深刻阐述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科学内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对我国民族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从过去的平等、团结、互助六个字发展为现在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八个字。和谐,不仅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目标,也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二,要深入开展“四项基本教育”:一是民族常识教育,二是民族理论教育,三是民族政策教育,四是民族法律法规教育。

第三,要搞好“四个维护”,也就是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记者:加快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那么,加快民族地区发展需要抓好哪些工作?

李德洙: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题就是发展,中央的《决定》不仅将文件名称落到了加快发展上,而且在文件的30条内容中,加快发展就有12条。这12条,突出抓住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特殊问题。比如: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特困问题、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加快边境发展问题。为了落实中央关于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我们提出要抓项目、抓资金。去年,我们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政策性金融优惠贷款,金额420个亿。

我们认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不断增加“五个投入”:一是增加政策投入;二是增加科技投入;三是增加人才投入;四是增加资金投入;五是增加感情投入。特别是,要对少数民族有感情,对民族地区有感情,对民族工作有感情。

记者:确立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有什么重大意义,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

李德洙:党的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列为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六大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去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记者:在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德洙: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去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民族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之一,摆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作了具体部署:

在培养上。要制定并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规划,继续扩大数量,不断提高素质,大力改善结构,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少数民族的中高级领导干部。

在选拔上。民族自治地方的领导班子,要按照法律和有关文件的规定选配少数民族干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市、县、乡(镇)的领导班子,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中央和国家机关也要积极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推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他地区干部的交流。

在使用上。中央文件提出了一条总要求,就是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近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培训取得了较大成效,促进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推动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