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中央党校举行 刘素华  
 

本报讯 6月9日,由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与中央党校合作举办的“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授牌仪式暨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在中央党校育园楼隆重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顾秀莲,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副校长李君如、石泰峰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中宣部、教育部等相关领导,中央党校直属部门、地方党校系统、社会科学院系统和高校系统的21个设立妇女/性别研究基地的单位的领导及代表和中国妇女研究会在京常务理事等共128人出席了会议。顾秀莲副委员长代表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作重要讲话,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黄晴宜做了会议总结。会议围绕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顾秀莲指出,要充分认识建设“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对于促进我国妇女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义。妇女事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凝聚全社会的力量,而“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为整合蕴藏在党校系统、社科院系统、高校系统、妇联系统的研究和培训力量,形成妇女研究和培训的“四位一体”的网络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保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妇女/性别研究和培训,将性别问题作为制定实施法律政策、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视角和方法,将在多领域加强和促进妇女研究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运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基地”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妇女运动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基地”的建设,将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及学科建设,纳入所在系统和部门的主流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地”的优势,带动妇女研究和培训事业进一步发展。

21个“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今天能够成立,得益于多年来各妇女问题研究机构,在多视角、多方位的研究和探索而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如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在国际合作、本科生、硕士生的课程安排、教学和科研成果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成果为基地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欢迎辞中介绍了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从成立至今在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取得的成绩。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结合党校自身特点,发挥党校优势,重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和培训,重视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公共政策,为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在硕士生课程安排、主体班课程培训和远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社会性别和妇女问题的培训、宣传和教育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学术专著5本等,同时为地方党校培养了一只集教学与研究于一体的师资队伍。李君如说:今后,中央党校“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将抓住机遇,利用好基地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师资培训,建立跨学科的研究队伍,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培训有序地纳入党校主体班的课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妇女研究机构的合作,作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的建立,为众多的研究人员提供了自身学术发展和实践操作的新机制,为中国妇女发展事业奠定了科研基础。其他与会代表如中华女子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都谈到今后要利用好基地,扩大对妇女干部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妇女干部、西部妇女干部的培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社会性别和妇女问题的发展,引领社会各界从多视角认识妇女的平等权利,如性别角色分工、性别工资差距、家庭和个人生活领域中的妇女权利;关注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对妇女的影响,如中国加入WTO再就业政策与妇女就业、妇女的生活福祉等。努力在妇女就业,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促进各民族间、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刘素华)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