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高增长为何没有带来高就业? 周天勇  
 

学界、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为什么高增长和高投资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平衡增长?为什么中国经济,稍微一放就恐惧过热,稍微一控就陷入过冷?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中,投资和出口的效应较大,国内消费方面的拉动力太弱。原因在于投资的构成主要是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等建设,国有企业投资,外资等。这种局面下,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等基础工业建成后,增加不了多少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国有企业投资和外资,其容纳的劳动力就业相对也越来越少;而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级化,特别是技术和资本含量的提高,也会相对和绝对减少劳动力的就业。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经济高增长,而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却越来越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因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当投资增长过快时,物价可能上涨;为了稳定物价,要控制贷款规模(由于土地抵押贷款的发展,加上建设项目需要土地承载,土地的供给水平也与信贷和投资规模正相关,于是2004年的宏观调控采取了信贷和土地双紧的方式);而收紧贷款规模过度,则经济没有足够的消费支撑,很容易陷入低迷。即形成宏观调控一控就大落,一放就大涨的恶性循环。从经济学的流程看,消费决定于收入,收入的大部分决定于就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越慢,城镇人口从业率越低,在GDP分配中资本分配的比率越高,劳动的分配比率就越低,消费能力就越弱,这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消费严重不足的最根本性的原因。因此,要解决消费不足问题,不去解决最主要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问题,而想别的办法,无疑是隔靴搔痒。如加大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城镇就业,投资和消费的比率就将发生重大的改观,投资起伏导致的国民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就将会减弱,国民经济运行由于消费比率的上升,稳定性也将会显著增加。

而要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城镇就业,改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扩大内需,关键是要鼓励民间投资、民间创业,大力发展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扩大中等收入人口,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口。

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可是,从中国企业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增长情况看,1998年企业法人为262.8万家,2004年为325万家,关闭与新增相抵后,只增加了62.2万家,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每年仅增加10万家法人企业。而根据统计,1999-2000年在工商局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减少770万户。

我们希望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小。但必须正视的是,一方面,国有和集体企业总体上在减少就业岗位,行政和事业单位要控制编制和进行改革,外商投资的资本有机构成在提高,整个经济的技术在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也在提高;另一方面,农业的相对收益越来越低,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越来越大,新增劳动力也规模很大,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往年积累的失业人员规模也不小。微型和中小企业增长缓慢,个体工商户在大规模破产。因此,就业形势的好转任重而道远。

宏观调控应当总体上控制投资,但是要调整投资的结构,适当压缩不增加就业的投资规模,积极鼓励能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城镇就业的投资;通过扩大国民经济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城镇就业能力来扩大消费。当务之急是,政府要放宽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的注册、市场准入和经营等管制;杜绝十几个部门对创业和经营的交叉、矛盾和恶意执法;让利于民,大规模清理和停止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收费和罚款,对创业和就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还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并提供创业和就业培训等。如果政府能够调整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让利于民,并且调整各方面的体制和政策,改善投资与消费比例,那么,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就业的协调,就不会是不可能实现的空话了。

(2006年4月27日《文汇报》周天勇)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