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问题在增加方式而不在追求GDP  
 

近日国家统计局有关官员提出,对禁止开发的生态区,应不以GDP为衡量标准,允许这样的地区GDP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避免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因为有太多的事实证明,一些原来生态环境一流的地区,由于工业化带来的污染而被无情糟蹋。因此,通过对当地GDP指标的适当减负,可以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但是,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认识不应被混淆:一是追求GDP是否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化是否就等于污染化;如果是,那么欧美发达国家人均GDP远远比我们要高,那里的生态环境为什么没有被破坏?二是GDP只是表示一地百姓创造的社会财富,让禁止开发的地区GDP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在财政转移力度有限的前提下,无疑等于对禁止开发区百姓致富权利的剥夺,这种剥夺的依据何在?即使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今天脱贫,又如何保证明天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同步发展?

我们并不反对在区域经济布局中设立多种功能区划,包括设立禁止开发区,但是,禁止开发并不等于禁止发展。难道追求GDP真的必然带来短期行为,真的就等于环境破坏吗?难道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真的通过简单的禁止就可以得到解决吗?如果不是必然,那么为什么非要与GDP过不去呢?GDP之所以遭受上述种种不公正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困境与尴尬。

禁止开发区不等于禁止发展区。实践证明,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剥夺禁止开发区百姓的发展权,我们要改变的不是GDP增长速度,而是普遍存在的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却不是通过GDP就可以改变的,这是问题的关键。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缺少技术,缺少资金与人才,决定着我们的增长方式只能是粗放型的,其中的污染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同样的阶段,问题是我们怎样将这种污染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付出的环境代价力求最小。将GDP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指标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主要在于将政府的考核仅仅局限在GDP,没有用更多的科学指标来规范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来促进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当前来说,要大力倡导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从长远来看,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是唯一的选择。只有当自主创新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时,同样的土地我们才可能创造更多的GDP,同样的GDP我们需要的能耗才会更低,同样的能耗污染环境的程度才会更小,我们今天面临的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才可能从根本上获得解决。到那时,GDP将不再成为人们误解的对象,而成为我们和谐发展的象征与骄傲。

(2006年6月1日《南方日报》)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