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寻求最佳结合的学者型领导 朱义俊 吴刚强  
 

——记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锡炎教授

“党校额首庆得人,博学多才实堪佩。夙兴夜寐图进取,勤创一流凭敏慧。与时俱进善开拓,科研教育两相汇。不拘一格求人才,集思广益风云会。自奉节俭不辞劳,喜看满园尽霞蔚”。这是一位93岁高龄的老红军、党校发展历史的见证人对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李锡炎教授的深情赞誉,更是他的真实写照。

锡炎教授参加工作38年来,从地质队技术员到地质队长,从地质队长到党政领导、从县市到省城、从党政领导到理论家,纵观他成长的道路,人生的阅历、角色的转变,可谓跨度大、难度也大,但他干一行、爱一行,刻苦钻研和探索,寻求最佳结合,把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多姿多彩、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得有声有色,达到了“曲径通幽”最佳结合的境界。

他既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又是一个卓越的理论工作者。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对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优秀的个人素养所折服、所感动。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并不是学“文”出身的,早年毕业于地质大学地球勘探专业,属自然科学类。他常常开玩笑说,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和尚总要比别人多念念经才行。

1968年,他从地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某地质队工作,地质队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工作地点海拔4千多米,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之下,他在工作之余,坚持看书学习,勤于笔耕,经常写新闻、通讯报道,是地质队里小有名气的业余记者和通讯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采写的通讯报道和撰写的文章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才华得到了初步展露,后来很快走上了地质队长的领导工作岗位。同时他还虔诚地学习和收集毛主席诗词,整理朱德、陈毅、赵朴初……的诗词,收集各地的对联,这为他日后研究领导诗学、诗联人才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努力用各方面的知识来丰富、充实自己,才能永葆旺盛的才智活力。

80年代初期,他被调到四川泸州市,先后担任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市委副书记等领导职务。从地质队长到党政领导,从搞地质业务到做宣传工作和党政领导工作,对他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大跨度的角色和工作转变。担任党政领导工作后,工作头绪更多,他一方面坚持不断学习领导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结合领导工作实际,加强研究,用学习研究所得指导工作实践,并不断总结提炼,拓展领导科学的内涵和外延,上升为新的观点和理论。在此期间,他不但把实际领导工作做得游刃有余,而且还创作了个人专著《一种独特的领导艺术——巧用姓名的学问》(1992年),此后于1993年出版了个人专著《行政首脑的创新钥匙——最佳结合的领导艺术》,他撰写的《在矛盾中寻求统一矛盾的两全之策》、《寻求最佳结合的领导艺术》、《谈谈决策执行的调查研究》等论文在全国领导科学学术会上发表并获奖。奠定了在全国领导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1993年,锡炎教授调任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台办主任。到任新岗位、面对新环境,他不断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把领导公关心理学运用于指导对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领导工作效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创作了个人专著《台商心理透视及交际技巧》(1996),为开创四川省对台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1996年,他调任四川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2001年四川省委党校和四川行政学院合并以后担任常务副校(院)长。由于党校是培养教育干部和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既担负着培养教育党政领导干部的重任,又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理论研究责任,为了推动党校的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他一直倡导要“以水平论高低,以成果论英雄”。他不但这样引导他人,更这样要求自己,他认为,作为党校行政学院的常务副校(院)长,应该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在理论界有较大的影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特别注重平时的积累。他在治学上有“三好”。一是“好学”,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虽然他担负的领导工作和教学任务很重,但每当华灯初下、夜深人静的时候,每当晨曦初露、虫鸣鸟叫的时候,总有他在台灯下埋头学习,笔耕不辍的身影。即使出差在外,他也总是随身携带着几本书,连在飞机上、候机的间隙里这样的时间也不愿浪费掉。二是“好问”,学则须疑,他总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总是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去年夏天到仪陇县果山乡调研,在座谈的时候,他听到该乡柳树店村实行百人议事会、股份制办村民卫生院、股份制办村民学校的民主管村方式后,十分感兴趣,他不顾天气炎热,步行到该村实地察看并找到村卫生院院长和村民学校校长仔细询问他们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觉得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好形式。他敏锐的洞察力、不耻下问的求知态度令人折服。三是“好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特别善于学与思的结合。他善于把书本上的东西以独特的视角找到与自己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结合点,从而创造性地获得新发现、新成果。无论是在外地出差、还是平常工作,在他的身上总是随身带有一个笔记本,坚持把自己的感悟和灵感及时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推敲和研究,可以说这个小本子就是锡炎教授进行创作和研究的火种。

持之以恒的学习,加之敏锐的思维力,促使他在学术研究上总有一股难以抑制的研究和创作热情不断推出新的精品力作。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潜心研究管理学、领导学和战略学,把领导工作的实践和领导科学的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并把那些看似与领导科学相距较远的学问,以独特的视角,巧妙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出领导科学方面的新著作新成果,撰写了《科技进步与现代领导——领导科学学研究》(1999);他把诗学、联学与领导科学结合起来创作了《诗词铭联与现代领导——领导诗学研究》(1997,2001再版)、《现代领导人文素养诗鉴——诗联人才学初探》(2003);同时还主编了《法治领导论纲——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方式创新研究》、《现代战略学》等4部著作。他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省部级报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总共著述达260多万字。

“无穷岁月忙中乐、有味诗书苦后甜”。他的高质量、高水平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赢得了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特别是战略学、领导科学方面,成为我国领导诗学、领导科学学、诗联人才学的首创者。他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并担任全国党建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理事、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他主持和完成了8项国家课题和省级重点课题,获省部级特等奖一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2项,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三等奖1项。

作为学者型领导,在他的身上既体现了治学严谨、求实创新、精益求精、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又体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善于用领导科学、战略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自己的领导工作实践,善于抓住关键环节、找到准确的结合点,寻求最佳结合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在长期的领导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严肃认真、顾全大局、运筹帷幄、科学决策、雷厉风行的领导品质。在主持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工作的10年中,他总是能清醒地认清大势,找准发展方向,选准发展目标,团结带领校委一班人,协调各方,化解矛盾,克服困难,不断推进校(院)的建设和发展。他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面向社会、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教科立校、改革兴校、发展强校、从严治校”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创建一流省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八个发展目标。他带领校委一班人,按照一流的发展目标,狠抓落实,抓教学改革,实现一流的教学质量;抓学科建设、创建一流的优势学科;抓课题调研,打造一流的科研精品;抓队伍建设,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抓办学保障,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抓教学手段,促进一流的信息化建设;抓从严治校,促进一流的科学管理;抓文化建设,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在他的带领下,深化各项改革,校(院)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规模、社会效益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他本人也成为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极具影响的领导,在召开全国党校校长会议的时候,曾作为大会推举的代表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

如今当人们漫步于绿树苍翠、绿草如茵,花团锦簇的校园时,不仅感到绿化美化的清新,

更感到一股鲜活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心智的启迪和灵魂的洗礼。这些年来,在他的领导工作中,他把校园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文化的建设巧妙的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倾力打造现代文化,努力营造用先进文化教育人、鼓舞人的环境氛围。锡炎教授创意建造的别具匠心的巴蜀文化墙和四川人杰画廊,构思精巧,独树一帜,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展示出了一幅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抚今忆昔,令人浮想联翩。学员楼前“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闪亮灯箱,给人以“党校姓党”的明示。还有舍得园的别致、国窖园的精巧、翡翠亭的楹联,草坪中或立或卧的奇石,都蕴含着他的心智,使人耳目一新、心灵撼动。就连矗立在校园内的一座座大楼,他也都取了贴切高雅、励志图强的名称,如蜀光大厦、静远楼、志远楼、怀远楼、宏远楼等等。如此淋漓尽致、多姿多彩的文化大餐,令人心无旁骛、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