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保护乡村的“人文生态” 康来云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农民为主体,注重对乡村人文生态的保护和发掘,在有形的自然生态之外建立一套无形的人文生态系统。

一要继承乡村的传统文化价值,形成特有的传统生态。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是文化的产物。农民的含义还包括文化方面的意义,农民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保留着很多传统文化的色彩。传统文化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代薪火相传下来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最适合农村生存条件”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农村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社会里,许多人的言行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传统文化的痕迹,逃脱不了所属的文化背景。对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中的农民来说,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根基,也是农民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使村民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产生共识。对于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资源,不仅不应抛弃,还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要挖掘乡村的乡情价值,形成乡村特有的“亲情生态”。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剖析的,中国农村是乡土社会。长期以来,依托于乡村生活的农民,以乡土为根基,以乡情为纽带,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恋乡情结,农民与土地的特殊联系使农村社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乡情氛围。依靠亲情和乡情的支撑,人与人之间彼此亲近、沟通和认同,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应对生产生活中暂时的困难,还可以帮助农民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找到除金钱以外的人生幸福感,体会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三是优化乡村风俗价值,形成特有的“风俗生态”。良风美俗以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体察和提升为价值旨归,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指向。农村风俗习惯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乡村风俗文化讲求和谐和睦和气和善,提倡团结互助友爱,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易于在村民中传习和扩散,对生活于其中的农民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发挥乡村风俗习惯的积极作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进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四要突出乡村的人际价值,形成特有的人际生态。从人际交往来讲,它产生友谊和信任、体面与尊严感。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居民,人际关系较为亲切和善,村民之间更容易从邻里关系中寻找乐趣,品味幸福。对于城镇居民,特别是大城市的居民,虽然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但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很大,他们的幸福感常常被消融在职场打拼中,他们的满足感往往淹没在钢筋水泥构筑的拥挤环境中和“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人际关系中。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创造出友谊与信任,而且能够使农民对乡村生活产生体面和有价值的心理体验,在融洽与友善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分享农村生活的乐趣与意义,并能在与城市的人际关系对比中凸显乡村价值优势。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