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农村教育政策价值的思考 胡红华  
 

农村问题和农民受教育问题是影响并决定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和人为的作用,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至今仍然十分突出。反映在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上,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并将其施用于农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对当下担负着数亿农村人口受教育大任的农村教育问题做出深层思考和整体把握,既要强调、突出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同等的地位,又要看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基础、面向各异的生存现实,因此在教育政策、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要有所不同。

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二元价值对立,对农村教育政策的规划往往只是单向度地向城市看齐,农村教育不自觉中沦为城市教育的附庸。

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城市学校一般都能够得到经常性资助和财政拨款,本身就基础薄弱的农村教育获得的资助被称作“希望工程”。以2002年为例,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的总额为5800多亿元,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得到23%的教育投资,其余77%都被用于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此外,课程教材脱离农村世界的文化和生活;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奇缺,遑论教学水平……凡此种种,无不提醒我们,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不平等的教育”。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农村教育是面向城市、为城市培养人才的教育――上学就是考大学、进城。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这种政策价值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对于城市资源的争夺更为激烈,农村学生在这场不平等竞争中注定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也是当前造成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弊端的根源之一,甚至潜在地对社会就业压力、政治稳定等构成威胁。

城乡平等、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必须改变教育政策价值“城市中心”的取向,赋予农村教育同等地位。“教育平等包括两层意思,即:‘教育的平等’和‘平等的教育’。前者相对于经济、政治的平等,是‘平等’的外延向教育领域的扩张;后者相对于‘不平等’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更新。”“教育的平等”在我国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受到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而“平等的教育”,即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平等,我们的教育政策仍需继续改善。我们强调普及教育,但是,“如果教育过程本身不平等,那么,随着这种教育的普及,也就普及了‘不平等’”。

对农村教育政策的价值的思考,在于引发对农村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和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要注重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尤为关键。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在于提升农村文化价值,挖掘农村教育资源,建构合宜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教育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首先应该取得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破除亦步亦趋地跟随城市教育的现状。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