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以农民满意为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陈照煌  
 

——新农村建设的通州之路

近年来通州市始终关注农村的发展问题,从2003年就开始将农民增收列为全市重点部署的全局性工作之一,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满意为基础开展新农村建设。

以人为本,让农民得实惠

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民增收。通州市委、市政府认为,从老百姓得实惠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发展更多地应该落实到农民增收的导向上来。为此,通州市、镇都建立了党委一把手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通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市级机关挂钩联系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市指导、镇主抓、村实施”的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考核机制,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各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从组织层面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开展:在建设中, 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创业的热情,释放他们致富的能量,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实现。为此,通州市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人人都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主题活动, 引导农民自主创业。为进一步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氛围,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安排50%的公务员离岗参与自主创业活动。目前,这种做法已经初见成效, 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增长12. 3%。每10000户村民中就存在1100户个体工商户和260家私营企业。同时,通州市以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为起点,初步确定了11个村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在全市推行小康户、小康示范户和小康标兵户的评选活动,以迅速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缩影和样板,进一步营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氛围。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通州市委、市政府认为,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只要是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民满意的,就是可行的。因此,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实践中,通州强调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村特色经济。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城郊型农业,主动适应大中城市农产品需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体系;要用工作项目化的理念指导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三资”农业;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根据各镇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特点,通州市确定了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电子电器、船舶修造及钢结构、食品加工5个支柱产业和IT高科技、电子材料等10个产业集群,旨在通过高效农业和特色工业集群发展两轮驱动来推动通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加快推进环境治理

村镇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南针,通州市委、市政府认为,部分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小乱散”是新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通州市认真开展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和农民集居点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先行选择了金沙、三余、石港、兴仁、兴东、川港、先锋、开发区等8个镇(区) 11个村作为市级集中居住试点村,开展示范建设。同时,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城镇拥有的经济、文化、教育、信息、交通等方面的资源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到2010年,通州市计划所有村实现通有线电视,用上自来水,村级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建成乡村等级公路500公里,疏浚河道2000公里,改造泵站1000座,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林、牧、渔业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另外,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即要积极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三清”工程建设,建立河道疏浚轮浚长效管理制度等,以绿化美化村庄,改善人居环境。

以学习型村镇建设为抓手,提升农民素质

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通州市委、 市政府把建设学习型村镇,构建市、镇(乡)、村三级教育学习网络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通州市扎实推进 “农民知识化”工程,鼓励支持年龄较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农村青年,参加市委党校、市农业干部学校和电大、职业高中的学历函授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通州市重点围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开展育新人、奖先进活动,使更多农民成为种养能手,致富标兵。围绕市产业发展所需,每个镇至少要建立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职业培训基地和一个主导产业培训基地,从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聘一批科技人员和专家,组成讲师团授课培训。同时,推动农民素质“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培训,力争每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少于2万人,失业人员培训不少于5000人。

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广大群众对通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满意程度,市委、市政府在全市23个镇及开发区的城乡居民中开展了小康建设满意度专项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40份, 回收率达90%。在540个有效样本户中,城镇居民70户,农村居民 470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对通州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情况表示满意的有211人,较满意的223人,一般的89人,不满意的17人,综合满意度为80.4%。其中,城镇居民满意度为81.8%, 农村居民满意度为79.6%。这说明广大群众对全市目前的小康总体实现程度及建设进程,具有较高的认可度。通州市委、市政府将继续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行动指针,继续努力工作,在2008年,使全市农 村总体上达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所确定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8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江北率先建成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系江苏省通州市委书记)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