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两院院士大会关注热点 青山  
 

日前,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圆满结束。 两院院士们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就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环境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广大科学家当中产生了强烈反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不断提高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支撑。中国工程院本次院士大会将农业从原“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立一个农业学部,使该院学部增至九个。“轻纺与环境工程”亦被调整排序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环境问题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此次调整、增设农业学部既反映国民经济需求,也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密切联系。一方面,原来将农业、轻纺和环境混合在一个学部,与农业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不相称,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三农”问题,环境领域问题包括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日益突出,正是这种背景下,农业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有的院士谈到,建设现代农业,首要面临的是一场效率革命,即将高耗低效的资源型生产转变为低耗高效的新型生产;其次是偿还高昂的生态和环境债务,修复受损生态,逐渐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第三是在水土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保障我国粮食的安全,即到2020年,粮食总产由4.3亿吨增加到6.2亿吨,单产年均增长率达到2.6%,以及肉类年均增长率达到3.6%,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有的院士分析建议,2005年,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这说明我国先进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为此,需要改革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体系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全国农业科研布局,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农业科研工作的投入,建设一支学科齐全、高素质、高效率的高层次科研队伍,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依靠科技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期间就中国核能发展战略、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进行综述性学术报告。一些院士认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认可以及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可生物质能在我国的利用大有可为,但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来找出农业、林业废弃物的合理用途,千万不能照抄一些情况完全不同的国家的做法。 有的院士介绍说,我国目前每年有14亿吨的农林生物质产量、25亿吨畜禽粪便及大量有机废弃物,另外还有1亿多公顷不宜耕农田可用于种植能源植物。国家提出至2020年我国农林生产的生物量要相当于15亿吨标准煤,这是我国发展生物质产业永不匮缺的资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的院士建议,能源利用千万不要各种能源“各唱各的戏”,我国需要制定整体的能源战略,必须把合适的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给合适的终端用户合适的燃料,给合适的消费群体提供合适的能源服务。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科技保障

大力加强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科技保障,这是科技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的院士提出,购置新装备不如翻修旧有装备,使报废装备“起死回生”的“绿色制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机电产品制造业是最大的资源使用者之一。我国冶金、农机等5个行业每年因设备的腐蚀、磨损而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合4000亿元人民币。实际上,废旧机电产品中蕴含着巨大财富,是实现资源节约的“富矿”。据测算,以高科技维修废旧装备的再制造,成本仅为生产原产品的50%左右。再制造不但减少了报废设备直接掩埋造成的污染,而且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院士们普遍认为,中国科学家的责任,是要提高中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工业技术的创新往往来源于基础研究方面的成果。如果基础研究没有突破,自主创新就很难有进展,也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就很难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有的院士也指出,当前的中国学术界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原始性创新不足,另一方面是浮躁情绪上升,有的科学家急于出文章,急于通过媒体发布成果。科学的发展是需要积累,是需要脚踏实地工作的,科学必须是认识客观世界,从还没有被认识的规律出发,而不是跟着国际上的潮流或东或西,我们要实现自主创新,实现创新跨越,就是希望能够做原始性的科学创新,做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而不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

(青 山)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