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读书无用论的经济学视角  
 

2006年4月30日《光明日报》许海建的文章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一再创新低,甚至跌破月薪1千。以前的读书无用论,被大学生一度成为天之骄子的情况所击破,但这种新形势下出现的旧命题,用经济学视角解析,不容忽视。

经济学是一门理性选择的科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就是理性人的概念。理性人,就要进行收益分析,考虑投入产出比。最理性的选择就风险最小化同时收益最大化。但出于现实的考虑,两者有时很难兼备。如果给出一个选择,是要么肯定能拿到一元,要么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拿到十元。那本来已经衣食无忧的人,可能会有更大的可能去冒险,去博取这个十元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的选择是收益最大化。但每日为生计奔波的人,就会宁可要这个数目少但是固定的一元,也就是说,他的最佳选择是风险最小化。

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持7000元计算(含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苦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35年是个什么概念?人从20岁开始劳动的话,最青春的年龄的劳动收入全部供大学生了,那55岁后的生活怎么保证?在这35年期间,生老病死人情往来的费用哪里来?如果这些事情都不能做,人生还有多少质量可言?可见,风险确实太大。

收益呢?还是以贫困农民家庭为例,根据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显示,已签约应届大学生中,签约月薪在1500元以下的47.1%的话,考虑到在一个崭新的生活环境开始生活的各种房租、饮食、交通等等费用,收益短期内确实没有多少起色。但如果不读书,可能对补贴家用倒是可以立竿见影。

问题就这么产生了,只要承认人们都想过好生活,只要承认人们总是要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这种论调就不足为奇。因为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种结论或者行动时,总要看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如果上大学的成本太高,而收益太低,那没想法倒是奇怪了。

我们不需要去批判这种想法,需要做的是,一方面要控制教育的成本、改善教育的功能,让学生更有竞争力;一方面去激活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学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能显示知识价值的工作。如果做到了,那同样是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知道,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会做出反应的,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是一把双刃剑,就看怎么用。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