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在实践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 冯新柱  
 

铜川是西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提高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

立足铜川实际,谋求经济既快又好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为树立更高的发展目标,寻求更便捷的发展途径,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以新理念实现新跨越,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审视铜川发展的形势,客观分析了加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提出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对铜川市情和发展思路的不断深化。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兴铜富民的第一要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突破薄弱环节,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生产总值力争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发展经济,既需要高速度,更需要高质量。首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我市的电解铝和水泥两大传统支柱产业都在重点调控的范围内。我们在自觉服从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客观分析我市发展的现状,紧紧抓住调控中蕴藏的机遇,创造条件,促进铝业和水泥产业的改造提升,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把加快发展体现在重点项目的有力推动上。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意识,全力以赴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突出招商引资这个重点,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三,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煤炭曾给铜川带来过辉煌,但也带来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矛盾。为了破解这些突出矛盾,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注重利民为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加快富民步伐,又扩大共同富裕的层面。突出发展主体,把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精心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谋事业的发展氛围。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抓好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再就业援助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和再就业政策保障体系等建设,着力解决好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大中专毕业生等就业问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扩大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按照中央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制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凝聚人心,维护稳定,在和谐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和谐。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践表明,如果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分索取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只能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水泥是铜川的支柱产业,但铜川也因此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我们认识到,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污染的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上大关小”,治理水泥粉尘污染,关闭拆除了9条立窑生产线,全市水泥生产能力却增长到1000万吨。坚持不懈地开展煤烟污染治理,在市区禁烧烟煤,推广清洁燃料,城市气化率达到78%,全年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到63%。对老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走出了一条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城市化率达到53%。连续两年被省上表彰为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

统而言之,铜川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使困扰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逐步破解,领导发展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提高。

(作者系陕西省铜川市市长)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