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哲学:民族的与现代的 蒋一兵  
 

2006年6月3日,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举办了主题为“哲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及其学科建设”的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及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及研究所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

中国的哲学:仁、他人和人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认为,有哲学观点不等于有哲学,哲学必须有哲学问题。只有当哲学思维进入一套问题的运转中时才有哲学,在这个标准上西方当然是有哲学的,中国也是有的,印度也是有的,但这个运转方式是不太一样。怀疑是哲学的第一步,必须有怀疑才会有下一步的工作才会有所谓的论证,给出很多很多理由来证明这样的观点比那种观点更为可取,这就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活动了。哲学观点的一般结构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对这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给一个总体的把握。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总体把握?它其实是想要对付一个西方通常叫做超越的东西,超越的东西不多,统共就三种:一种是世界本身,第二种是上帝,第三种就是他人,就是别人。所谓超越的,就是我们主体性给它包不进来的,吞并不了的,永远落在外面的那种东西就叫超越的,只有三种东西是我们主体性消灭不掉的的东西:这世界是在我们之外的,永远在外的;上帝不管有没有,但他是被假定在外的;另外就是他人,他人的心是你永远把握不住的,他有自由意志,所以他人也是永远脱离我们控制之外的。中国的哲学全部都集中在对他人的研究上,这比西方深刻的多,事实上中国孔子的仁义道德的仁这个结构,我觉得在哲学史上是一个最划时代的东西。仁这个字首先划定了要关注他人这个问题,因为是二人之间的关系,而西方的人永远是个体并且个体是相似的,是没有区别的。但是每个人,其心必异,每一个他人的心,是不一样的,只有孔子才真正发现了他人的问题。比如说孔子在被问到什么是仁的时候说:仁,就是爱人。这个爱其实是心中有别人,是把别人放在心中,心中惦记有别人这回事、很重视别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认为,当西方哲人将目光投向世界并追寻到超自然的上帝时,中国哲人则把目光投向了人自身,他们没有单纯解释世界的兴趣,而特别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世界作为人类生存的场所,不是被认知的对象,而是人生实践不可缺少的要素,世界是人生价值的终极依据。西方哲学重知,中国哲学重行,中国哲学家的哲学往往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哲学家的人生实践当中。西方哲学从存在入手,以解释世界为主题;中国哲学从人生入手,以解释价值为主题,在西方人那里指导人生、提供价值安顿的是神学,而在中国人这里哲学才是指导人生、安顿价值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在于关注人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导师,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存山研究员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哲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哲学或宗教确定了该民族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之学”,其普遍模式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其特点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真善合一”,人性论和价值观的统一。正是中国哲学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一个世界”或“存有的连续性”的“生活世界”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坚持在“生活世界”中实现道德的理想,为人们提供一种“道德性的人文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现代化是从“正德、利用、厚生”的“三事”之说所体现的道德性的人文主义进至 “正德、利用、厚生、立制、致知” ,这文化的五要素协调并进,同时以“五四”以来所倡导的民主补“立制”之不足,以科学补“致知”之不足。文化这五要素,“得其均衡则治而衡,失其均衡则衰而乱,此文化之大常也”。

儒学是一个思想系统,包含着哲学,

是一种东方式的伦理型的人学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牟钟鉴教授认为,哲学和宗教在西方分得很清楚,哲学是求知的,认识世界;宗教是给人安身立命的,是信仰的。这在中国没有分得那样清楚。儒家这个哲学,是一个思想系统,一个信仰系统,包含着哲学,宗教,政治,伦理以及民俗的层面等等,它是一个综合的东西。胡适、冯友兰在西方哲学的框架下讲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好多东西被舍弃掉了,比如人生哲学这一部分就基本上被舍弃掉了。要把中国哲学史还原为中国思想史,只有把它讲成思想史才能够比较完整地来了解中国思想家的面貌。儒家可以作为哲学,可以作为宗教与西方对话,但都不是它的全部。我们曾经一度把好多东西强加给它,比如唯心唯物两条路线的斗争、四大块(宇宙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辩证法),不符合这几块的都不能讲。中国的儒家最有特色的是人生哲学,突出的是伦理的思想,道德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和之学。在未来,儒学还应当坚持它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来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人为本、和而不同这样一些基本精神,将它渗透到各个领域,甚至走向世界,来重建世界文明的对话。我想用一句话来回答儒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儒学既不是纯粹的哲学,也不是纯粹的宗教,它是一种东方式的伦理型的人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民族化

中共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民族化必须要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不仅仅是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引证某些中国哲学的语录,而是要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和概括,继承和发展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对中国传统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相似的内容加以汲取与发挥,对中国哲学中特有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有论及的,甚至没有论及的合理思想、命题和概念加以吸取与改造,而且还要总结和吸取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郭湛教授认为,要在当代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就应当将中国当代的实践、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当代西方哲学与科学的成就三者加以结合。而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建构应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开新、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当代西方和东方的哲学资源的融合与贯通。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