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经济人的原型及其“变脸”  
 

2006年5 月10 日《人民日报》胡培兆的文章说,大凡讲经济人的文章,几乎都说经济人的假设是亚当·斯密之后古典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或基本范畴。然而,笔者在古典经济学著作中并没有发现“经济人”这个概念。经济人应该是后人创造出来分析经济活动中人的品性的概念,并追根溯源将其归到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因而成了亚当·斯密经济学说中首创的分析假设。

亚当·斯密经济学说里的经济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论述分工的原由时说:“一个人尽毕生之力,亦难博得几个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会中,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必要……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这里所描绘的交换中的人,就是人们所说的亚当·斯密所假定的经济人。

如果联系全书,有三点不能忽视:第一是身份。他们都是生产者或投资者。第二是目的。他们都是利己者。没有利益追求,就没有经济活动。第三是手段。他们为达到利己目的,必须以利他为手段、为前提。这一点特别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甚至被故意忽略。交换双方或契约双方,每一方为了实现利己目的,必须让对方感到对自己是有利的,这就必须有真实的利他内容,给他们“所要的东西”,利己并不损人,否则经济交换活动难以长久维持。所以,亚当·斯密所假设的经济人原型是利己也利他的理性个人主义者。也正因为他们利己不损人,所以尽管他们都为个人利益打算,但不会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对经济人原型的塑造,是社会客观真实的反映,是先有“我们”与屠户、酿酒家、烙面师互利交换的现象存在,而后才有理论上利己利他的经济人的出现,而不是相反。亚当·斯密显然是肯定这种利己也利他、自私不损人的经济人的品性的,认为大家都这样做,就会促进社会公众幸福。这与他在《道德情操论》中以利他和同情心普惠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一致的。不能把亚当·斯密肯定的经济人简单、片面地渲染为纯粹是自私自利的人,是无条件追求个人利益的贪婪的人。

然而,经济人是会“变脸”的。在亚当·斯密以后的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在一些关系如劳资关系上,经济人就“变脸”了,就有了资本家贪婪榨取工人血汗的损人利己行为。马克思在分析一般商品交换时,交换双方还是亚当·斯密所认可的那种经济人。在工厂里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被剥削的人身材料”、“活机器”。即使在劳动力市场上有经济人的外观,双方出于利己需要(资本家的赚钱需要,工人的温饱需要)自由平等地交换,可是买卖一成交,离开劳动力市场,就只有资本家单边的利己主义了。这种经济人关系,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亚当·斯密是看不到的。所以说,经济人的品性是变化的、发展的。

当代经济人又有了新的变化:在更高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回归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原型。资本拥有者及其相关人要追求利益最大化,须靠发达的现代科技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这意味着经济高效率运行的基础在于更紧密的合作,双边利益关联度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应该是更自觉的利己利他主义者,必须严格按市场规则行事,坚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不恶意损人,并以此构建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