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开发性金融之路 杨银海 汪 彦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的成功实践

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是应对制度市场落后和市场缺失,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增强经济竞争力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它通常为政府所拥有,赋权经营,具有国家信用,开发性金融用建设制度和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只要有市场缺损、制度缺损,又有前景光明的投融资领域,能够进行制度市场建设、以整合体制资源取得效益的,就是开发性金融的领域。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运用开发性金融来实现政府的既定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及矛盾,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经济社会发展与金融发展相脱节,融资体制与市场建设发展落后,使得经济社会得不到统筹发展所必需的融资支持。具体说来,既有能源交通等物质瓶颈,又有融资体制瓶颈,使“三农”、中小企业、西部开发、县域经济等领域得不到信贷融资及时、足够的融资支持。而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和市场建设滞后,因此,开发性金融在中国有广阔的领域和空间,这是由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特点决定的。

开行通过把开发性金融理念、方法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在实践中将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共同整合资源形成系统的合力,共同建设市场,推动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取得了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良好市场业绩的“双丰收”。

开行四川省分行就是开行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适应国情省情,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型和缩影。

开创了银企、银政、银银合作的“多赢”局面。

开行四川分行的成功实践,是开发性金融适应国情省情、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典型和缩影。这对于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开发性金融之路,为今后开发性金融的探索并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意义是深远的。

四川是西部地区的经济、人口和农业大省,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三分之一。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坚持“政府热点、雪中送炭、规划先行、信用建设、融资推动”的方针,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先锋、先导和先进作用,不仅仅是为做项目而作做项目,更是将自身的融资优势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形成建设市场的巨大力量,不断推进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对全省投融资体制的发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孵化作用,促进了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

理论创新篇

开发银行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先锋、先导和先进作用,与政府、市场的力量相结合,共同推动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构建健康、高效的市场和融资体系,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完善,实现项目建设和投融资体制建设的“双成功”。

——将开发性方法融入到开发性金融理论实践中。开发性金融用开发性方法,把市场建设、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内容注入到融资基本矛盾中去,把低级、低效率的融资关系,改造成高级高效率的融资关系,把开行的融资对象提升到市场高素质的水平,成为开发性的新平台,并以此推动市场建设,扩散到各个领域,整合各方资源,提高经济的效率和活力,保证了国家重大项目的顺利建设。

二滩水电站作为三峡工程上马之前全国最大的水电工程,投资巨大,建设资金缺乏。由于多种原因,巨额贷款让许多商业银行望而却步,而国外金融机构的贷款又十分有限。在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发银行在实践中探索和运用开发性金融理论及运行模式,主动为二滩水电站提供了107亿元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和1.5亿美元的外汇贷款,使该项目有了可靠的资金保证,工程得以顺利开展。并且,开发银行还为二滩电站送出工程贷款共计75.8亿元,保证了电站建成后电量的顺利外送。在开行的大力支持下,二滩水电站于1999年12月全部投产,有力缓解了四川的缺电问题。二滩投产初期,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内电力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上网电量和电价不理想,开发银行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融资方案,通过发放搭桥贷款11.5亿元,先解决项目运转的资金困难,又将二滩水电站项目的还贷期限由15年延长到25年,使其还贷压力大为缓解,现金流量明显改善,二滩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和信用能力也大为提高。近年来,电力严重紧缺,二滩水电站的建成,缓解了电力市场的紧张,也标志着作为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的雅砻江,成功地完成了梯级滚动开发的第一步。二滩公司经营效益的好转大幅提升,现金流稳定,也为加快雅砻江流域梯级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把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形成建设市场的巨大力量。我国现阶段面临着市场空白和市场缺损的国情,只有首先建设市场,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开发性金融把政府作为信用建设的基础,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建立信用制度、规范市场环境,从而推进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增强风险控制的整体能力。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在开发性金融的指导和推动下不断扩展、不断显现、不断成熟。开发银行与地方政府合作,双方立足于我国市场空白和缺失的阶段性特点,把政府、金融和市场力量相结合,共同推动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构建健康、高效的市场和融资体系,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完善。开发银行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开行的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抓住信用建设这个根本环节,实现项目建设和市场建设的双成功,为其他资金进入创造市场条件,用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开发银行从2000年开始,选择成都、绵阳、德阳等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了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城建领域的探索。绵阳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其中向分行申请贷款6亿元。而借款人绵阳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是注册资本2亿元,资产仅4亿多,实力较弱。绵阳市委、市政府在形成“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共识的基础上,在开发银行的大力帮助下,于2000年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借款人进行改革:一是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三权分离”的制衡机制;二是理顺借款人母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运作中的工作程序,做到产权清晰、分级管理、授权经营、有效监督;三是增强借款人实力,市政府连续两年注入优质资产,使其拥有全资子公司5家、控股子公司3家、参股公司2家,优良资产达16亿元;经营范围涉及城市供水、污水处理、房地产、商贸旅游、高科技项目等众多领域,具有较强造血功能。通过开发银行的信贷支持,大大提升了绵阳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使绵阳市引进的外资由2001年的2300万美元提高到了2002年的5167万美元,吸引国内投资由2001年的18.9亿元增加到了2002年末的34.5亿元,在短短1年的时间内吸引投资增长了近一倍。

在绵阳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在开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城建投融资改革稳步推进。通过将中长期贷款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土地增值和相关收益作为还贷基础,封闭运作,形成信贷资金“借、用、管、还”一整套新的运作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一条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到目前为止,开发银行已为全省18个市州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贷款支持,累计发放贷款183亿元,推动了全省经营城市战略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发银行的带动下,商业银行也积极介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运用组织增信原理,以信用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信用建设和市场建设。政府组织增信是一个国际惯例,由来已久,广泛发挥作用,其核心在于推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体系。政府组织增信也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特点,是开发银行与政府的一种合作方式,目的是聚合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项目建设和市场建设的双成功,促进地方税收和财政的增长,实现健康财政与健康金融的良性互动。这不是担保方式,而是组织增信行为。开行运用组织增信原理,构建市场化的信用平台,以及各级政府主动协调促进,把各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开行致力于推进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建设,以信用建设为主线,开发性金融积极促进各类信用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促进融资体制的完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各地政府和企业对信用建设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社会信用体系获得了制度保障和长远发展的动力,这就使国家信用、开行信用、政府和群众组织的信用能够孵化出企业信用和市场信用,培育出大小不同的市场主体。开发性金融还积极帮助投资主体理顺管理体制,进行市场化运作,一批按照新的机制建立起来的融资平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成长起来,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优势客户。

川高公司作为四川省交通厅的融资窗口,在其成立的初期,只担负项目融资的职能,在贷款资金的“借”与“用”上“两张皮”,公路项目的招投标、资金支付的审核均由项目业主负责,川高公司不审查、不直接控制,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开发银行本着为客户服务的原则,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帮助川高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尽快作强作大作实。一是要求川高公司改革内部授权管理机制,项目公司总经理对贷款资金支付进行审核签字,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承担责任;二是将川高公司建设成为全省高速公路的融资平台,完善和突出其对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和经营的职能;三是进一步完善川高公司的内部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公路建设、养护、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机构,使其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四是进一步加强对收费资金的管理,将全省高速公路收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考虑。在开行的积极帮助和支持下,川高公司的经营实力明显增强,对高速公路的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以建设市场的方法,打通制度瓶颈制约。开发性金融通过运用市场建设的方法,把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开发性融资优势结合起来,着力于发展中的瓶颈,主动运用和依托国家信用,加强和地方政府各个部门、机构的合作,整合政府、市场、融资等各种资源优势,促进共同治理,建设市场、完善市场、发展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政府的战略和发展目标。

社区金融是重点解决下岗再就业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全新尝试。与一般中小企业贷款不同,社区金融面对的是最需要扶持的弱势群体,解决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同时也最能体现开发性金融的原理和作用。社区金融运行方案设计是采用“政府组织、民主评议、群众监督、利益约束”的模式,分三个层次进行运作,将政府协调、组织增信、民主评议、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开发性金融的高能量、政府组织的高效率通过层层分解,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微观层面,推动微观层面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社区金融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已为成都市武侯区三批11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050万元,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74个;为锦江区第一批10户农民发放贷款15万元,支持农民创业增收;与成都市武侯区政府签订了2000万元再就业小额贷款合作协议,并发放贷款817万元,解决580人的再就业问题。

政策实践篇

开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贷款规模发放贷款,发挥逆向调节和正向调节两方面的重要作用,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坚持有保有压,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支持贫困落后地区和社会瓶颈领域发展,防止重复建设,维护金融安全和金融市场稳定,培育优质客户,强化内部管理,实现宏观调控能力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双提高”。

——主动围绕和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开展工作。一方面,开行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贷款规模,从不超越规模发放贷款,这本身就是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是从总量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开行通过发挥逆向调节和正向调节两方面的重要作用,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比如,在逆向调节方面,开行按照宏观调控要求,主动控制贷款规模和增速。在正向调节方面,开行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贷款向经济社会瓶颈领域集中,贷款主要投向了“煤电油运”以及农林水、通讯、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还重点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按照中央提出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开行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项目,对设计超过国家标准不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开发、不评审、不贷款;同时又以优质资产和优质信贷加大对“两基一支”及其配套领域中社会发展瓶颈的支持力度,保证关系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链不断,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落,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在总量和结构上的调控作用,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和有力工具重要内容。

——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市场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行与地方政府合作,对双方都是一种有效的约束。在地方政府一侧,就是承诺维护好融资和发展的秩序,并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建设项目。在开行一侧,就是通过提供政策性贷款承诺,支持地方政府用市场的资金,安排未来五年、十年的规划,约束当前盲目投资的冲动。在具体的合作方式上,开行注重与地方政府共同构造融资平台,推进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建设,培育健康的市场主体,防范金融风险。

西昌至攀枝花高速公路作为四川省高速公路网络的重要连接线,是全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但由于桥梁多、隧道长,投资巨大,运量偏小,很多银行望而却步,不敢贷款。开发银行从培育项目的角度入手,主动担当起了财务顾问,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另外,开行为减轻借款人的还贷压力,还帮助项目单位合理安排融资方案,主动延长了项目贷款年限和还款限期,使西攀路项目的实施方案变得实际可行。在开行的大力支持下,西攀路终于在2002年12月正式动工兴建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交通厅的一致好评。

——支持贫困落后地区发展。四川地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像巴中、眉山、雅安等落后地区,一方面财力微弱,主要依靠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另一方面有些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开行将融资优势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政府资源优势相结合,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巴中市经济发展基础和财力薄弱。2005年全市存款增长24%,贷款仅增长2.79%。开发银行坚持履行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坚持政策性银行的政策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作用,填补市场商业融资的缺失。一是与巴中市政府共同建立起了“政府入口、开行孵化、市场出口”的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二是积极发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较多的优势,充分发掘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资源的潜在发展动力,使之与开发性金融进行最优组合,形成以政府信用为主的有效风险防范机制。三是明确支持的重点,把资金用到当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如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等领域。

——推动经济社会瓶颈领域发展。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上,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渠道不通畅的现状,分行积极以省级担保机构为龙头,以各市级担保机构为骨干,推动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分行参照社区金融模式,探索出“借款平台统一贷款、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借款平台贷款、用款企业联保”、“直接贷款”三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运作模式。已为成都和绵阳两市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发放贷款1.5亿元,为156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4.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6300余个,有力地支持了全省中小企业的加快发展。

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结合四川实际,分行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全省农业发展”的思路。分行向新希望集团农牧业产业化项目意向承诺贷款30亿元,签订了首批11.7亿元借款合同并发放贷款2亿元,积极支持新希望集团“做强做大”,实施“走出去”战略。2005年新希望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165%,惠及近200万农民。

在支持教育领域发展上,大力支持农村攻坚中小学危房改造、职业技术教育等项目的建设,为成都市区县423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承诺贷款7亿元,发放2亿元,使其学生容纳人数由原来的40.4万人提高到44.9万人,增长11.14%,提高了入学率,改善了学习环境。通过评审模式创新完成了绵阳、德阳、攀枝花等6个市州15亿元教育项目的评审并经总行承诺,已发放贷款2.84亿元,迅速扩大教育行业贷款覆盖面。同时,积极帮助绵阳、德阳建设一流的职业教育园区。

在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设上,一是建设德阳国家级重装园区,并在园区内建设研发基地,使其形成一个高端领域。该园区总投资100亿元、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二是贷款支持东方汽轮机厂的搬迁工作,将其厂区从山区搬迁到德阳重装园区里加快发展。三是支持二重集团的相关项目。在2003年为其发放1.12亿元贷款的基础上,又为其三个“双高一优”项目承诺贷款5亿元,并发放4亿元中长期贷款和8000万元短期贷款,进一步提升了二重集团的制造装备水平。四是建设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永兴产业园”,将绵阳的很多高新技术军工企业迁至工业园区集中发展。

——通过管理资产运作,引导资金投向,维护金融安全和金融市场稳定。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通过管理资产运作的方式,积极带动其他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到国家急需发展的行业和领域。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分行积极贯彻落实总行决策,从全局出发,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拿出能源、交通等行业的优质贷款和资产转让给商业银行,一方面促进商业银行资金支持煤电油运等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另一方面腾出资金,支持新的项目建设,防止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链断裂和产生泡沫。分行先后与工行、农行等省内11家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等6家省外商业多家银行开展了表外管理资产合作,合作金额420亿元,使这些商业银行参与了二滩水电站、广安电厂、绵阳至广元高速公路、成都高新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已成为省、市政府重点关注的影响金融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资源和力量要彻底解决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问题十分困难。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开行运用国家信用、一流业绩和项目管理的优势,支持城银、城信和农信的改革,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发挥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重要作用。以德阳市商业银行重组和资本结构调整为例,开行按照“政府牵头、开行参与、平台运作”的模式,参与德阳商行的资本结构调整,提升德阳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开行对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地方金融稳定,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培育优质客户和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并完善借款人的法人建设、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和公司内部管理运作体制,帮助借款人作强作大作实,培育一批大客户、好客户和优质客户。如二滩公司、川高公司、绵阳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等已成为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

开行四川分行把推进信用建设、制度建设作为强化内部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将信贷管理和信用管理相结合,将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相结合,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分行出台《建立信用风险全面动态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为识别信用风险的主要手段,通过贷后信用建设管理台账和信用风险动态核查制度,对信用风险进行全方位监控。针对信贷工作的风险点,率先制定《四川分行合同审核规范》;为防止信贷资金支付中被套取、挪用,制定《四川分行资金支付审核规范》,建立“资金支付风险提示制度”;根据不同行业支付风险大小,细化支付审批权限,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真正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使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成效篇

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中长期信贷领域的主力银行作用和专家银行的财务服务作用,有效支持了社会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取得了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双丰收”。

截至2006年4月,开行四川省分行已累计向全省400多个项目累计发放贷款1339亿元,帮助四川缓解了“用电难”、“蜀道难”、“吃水难”、“通讯难”、“用气难”等“五大难”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十五”期间,开行累计发放贷款64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33亿元,年平均发放贷款128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对四川省GDP的贡献率为3%,拉动经济增长0.27个百分点,确保了全省电力、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主要体现在:

——充分发挥了中长期信贷领域主力银行作用,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信贷支持。“十五”期间,开发银行四川分行共开发项目155个,申贷金额241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3%;为300多个建设项目发放贷款592亿元,其中向电力项目发放贷款167亿元,向公路项目发放贷款130亿元,向铁路项目发放贷款34亿元,向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发放贷款177亿元,有力支持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西攀路、都汶路的开工建设,推进成都、绵阳、内江、泸州等地州经营城市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确保了双流机场改扩建工程、广安电厂二期、成都市三环路、成南路等项目的按时竣工投产。全省电力中长期贷款余额的51%、公路中长期贷款项目的42%,都由开发银行提供。开行贷款余额在全省基本建设信贷市场占比42%,在中长期信贷市场占比23%,均居全省各家金融机构之首。

——发挥专家银行优势,为政府和客户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开发银行充分发挥专家银行的作用,为政府与客户担当财务顾问,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开发银行在西攀路、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四川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等方面向各级政府提供了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建议和意见。

——围绕省市政府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展工作,有效支持了经济社会瓶颈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四川经济虽发展快速,但整体上还是低水平的快速增长,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城镇化水平低、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较大、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开发银行四川分行紧紧围绕四川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开展工作,在“三农”、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国企改革、红色旅游、科教文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为77个社会瓶颈领域项目累计发放贷款46.8亿元,支持了362家中小企业、19家国企和20家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帮助1300余所学校进行改扩建,带动了通江、南江、郫县等小城镇的建设,推动了华蓥山、泸定桥等红色旅游项目的发展;解决了4.2万人的再就业问题,惠及200余万农民,成效显著,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在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开行自身也取得了优异的经营业绩。到2005年底,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管理信贷资产总额达到1043亿元,增长43.7%,增幅位居全省金融机构之首;贷款本息回收率连续13个季度保持在98%以上的高位,表内外不良贷款率为0.16%,各项经营指标位居四川省金融机构前列。最近,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被授予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状”。

(学习时报综合部金融改革创新调研组 杨银海 汪 彦)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