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地震威胁考验公共安全体系 邓聿文  
 

□邓聿文

印尼日惹发生的里氏6.2级地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次地震是自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害后印尼发生的最大灾难。尽管有许多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如梦中来袭,人们来不及避难;房屋建筑质量较差以及当地人口很密集等,使得地震伤亡惨重,但政府应急不够迅速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灾难。据报道,为了应对附近默拉皮火山可能的爆发,印尼政府在日惹当地组建了灾难指挥中心和搜救小组,可地震发生后,这些救援应急机构都没有作出应有的反应,也没人对此解释原因。

印尼日惹地震再次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出了公共安全的警讯。鉴于人类目前还无法准确地预报地震,社会特别是有关的地震预报部门,更应保持高度的戒备。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多数专家曾认为该地区10年内不会发生大的地震。这可能是印尼日惹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救助不及时的一个原因。专家们的这种判断从一个长时段来说或许是正确的,但考虑到当地处于地震活跃带,而且地震的发生带有很大的突然性,所以对于政府而言,不能因为相信地震10年内不会发生就可以放松警戒。否则,很可能酿成灾难,就像此次地震一样。

中国也是一个地震频发和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5月份以来,中国发生过多起地震,只是因为震级较低,破坏不严重,从而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对于中国来说,自然灾害还带有较强的社会性。因为我们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极可能因对自然灾害的处置失当而引发社会危机。另外,比起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来,中国无论在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灾害的应对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以地震来说,很多城市的建筑质量都不过关,达不到抗震标准。多数城市甚至连500人的受灾安置能力都不具备,更没有几座像样的避难场所。等等。

对政府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要解决硬件方面的欠缺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软件方面。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自身的危机意识、管控能力和管理机制;二是民众对危机的认识和反应。这决定了政府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就前者来说,虽然目前政府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但还普遍不高,特别是越到基层,政府的危机感越弱,而很多公共安全危机,恰恰是发生在局部和基层。另外,由于政府层级多、部门分割以及对上不对下的政绩体系,也使得政府获取危机的信息渠道不畅,机制不灵活,管控能力较差。从后者来看,由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老百姓的危机意识向来比较淡薄,缺乏对公共安全的认识。再加上不能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因此,当危机来临时,人们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入恐慌是经常之事,从而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鉴于上述状况,一旦发生类似于地震这样的公共安全事件,政府应急预案能不能马上启动,如何疏导群众恐慌心理等,我们其实是没有太大把握的。比如,去年发生的九江地震和哈尔滨大停水,就暴露出了信息不透明、逃生知识匮乏、民众心理承受力弱等问题。

所以,对照印尼日惹地震,检查和反思我们在公共安全体系上的缺陷,以防范于未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现在的问题还在于,由于民间组织未成长起来,加之社会信任的匮乏,每当灾难发生时,政府往往得不到社会和民众的充分配合,以至被迫“包揽”危机的处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危机。这与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和信任机制的建设有关。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社会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在当前这个“流动性”增强的时代尤其如此。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要降低公共安全方面的风险,还需要化解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加快民间组织的培育,重建整个社会的信任纽带。

总之,印尼日惹地震告诉我们,政府和社会必须在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才能有效防范各种公共危机。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