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日本政界的“国防族” 孙辉 林晓光  
 

□孙辉 林晓光

日本政界的所谓“族议员”就是与某些特定政府部门和社会利益集团因特殊利益而结成深厚关系的国会议员团体。在日本,“族议员”大体上都是与内阁的各省厅相对应、并以省厅名称来命名的,如:“外交族”、“农林族”、“文教・科学技术族”等。“族议员”的特点,或者说成为“族议员”的要件,一是在其所控制或有影响的领域,通过国会的立法活动,保护有特殊关系的利益集团,为这些利益集团谋取利益;而这些利益集团则推举特定的议员候选人,为该议员提供竞选资金、拉选票,给予全力支持。二是要在相关省厅有广泛的“人脉”关系,熟悉该省厅的有关业务,并对其政策制定过程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使相关省厅在制订国家预算、分配国家资源的时候,关照与“族议员”有特殊利益关系的集团或项目。三是参加自民党等执政党或重要在野党的政调会与内阁各省厅相对应的特定部会,并担任过较为重要的职务,

“国防族”就是日本国会里五花八门的“族议员”之一。所谓“国防族”,顾名思义,就是活跃在日本的国防、安全、防卫等政策领域,并拥有强大影响力的政治家,并不仅仅是在防卫厅、自卫队任职的军职或文职人员。自民党的“国防族”议员分别参加党的国防部会、安全保障调查会、基地对策特别委员会,以及国会的外交防卫委员会等等;与军工产业界,如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等有着深厚而密切的关系,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为军工产业界谋取利益, 如“新国防族”大力推动的“新导弹防御构想”就是一块价值6万亿日元的“大蛋糕”。三菱集团为独占这一巨大利益,不择手段拉拢“新国防族”,为防卫厅干部支付高额招待费。

“新国防族”崛起于2001年的秋天。“9·11事件”以后,如何维护日本的安全保障,成为日本政界争论的热点,媒体与国民关注的焦点。当时担任参议院外交防卫委员会委员长的武见敬三,聚集12名三、四十岁、当选次数不多的年轻议员,于2001年11月发起成立了“确立新世纪安全保障体制年轻议员之会”。这些人年轻气盛,政治理念保守右倾,主张引进先进导弹防御系统,实现日本的再武装等。政治立场之“右倾”,政策观点之鲜明,意见言辞之激烈,活动能量之充沛,远远超过以往的“国防族”,日本媒体遂称之为“新国防族”。

“新国防族”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有前任防卫厅长官石破茂、现任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前任防卫厅长官中谷元和前防卫厅政务次官浜田靖一等人。这三人都是承继前辈余荫的“世袭议员”。

“新国防族”不断提出新的安保政策思路和法理依据,积极推进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新一轮调整,调整幅度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首先,推出一系列反恐怖和“有事立法”相关法案,为自卫队在国内外展开军事行动扫除法律障碍、提供法律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国防族”里民主党人也不甘落后。民主党在“影子内阁”的“安保大臣”前原诚司的游说下逐步向自民党靠拢。2003年5月中旬,自民党按照民主党的要求对法案作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修改,在“保障基本人权”前加上“最大限度”的字眼,增加“如国会作出决定即可中止政府为武力攻击事态所采取的措施”的规定。民主党即对“有事立法”三法案开放绿灯,使之在参、众两院都以90%以上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

目前,“新国防族”正全力推进派兵出国的永久立法,以取代有时效限制的《反恐活动特别措施法》和《伊拉克特别措施法》。石破茂强调,派兵海外的永久性法律极有必要,但需要时间,拟将“有事立法”的遗留问题和永久性法律一揽子处理,与民主党达成一致后提交2006年春季的例行国会并争取通过。此外,关于《国家安全保障基本法》的讨论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使首相拥有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直接指挥地方自制体,命令普通国民的权力,为强化首相权限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挑战安全保障政策“禁区”,突破既有政策法规。2003年6月23日,“确立新世纪安全保障体制年轻议员之会”发表《关于国家安全保障的急声明》,提出:1、绝不允许朝鲜开发核武器;2、使中美朝三方协商机制尽快扩大为日、韩参加的五国框架;3、部署反弹道导弹装备的同时,迅速实现与美国共同研究的导弹防御系统;4、适应时代变化,重新考虑“专守防卫”政策,在日本面临攻击的情况下,保持必要限度的“先发制人”攻击对手基地的能力;5、以修正关于“集体自卫权”的政府见解为前提,研究在任何场合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可能性。日本媒体认为,“新国防族”的安全观是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的“危险信号”。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