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理解和谐社会的三个关键点 夏 忠  
 

追求和谐既是人之本性,也是社会演进的杠杆。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事实上,任何社会理想都蕴涵着一定的价值目标,而价值目标的差异则构成了各种社会理想的根本区别。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主要是: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民主健全,文化繁荣,生活殷实,环境友好。现阶段,在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发展继续成为第一要务,和谐稳定依然成为重要目标。在国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对话交流与和睦相处继续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合作共赢依然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形式。面对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新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和谐思维,以便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引和理论支撑。

理解和谐社会,必须准确把握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方位,完整地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弄清和谐社会实现的基本条件。

首先,准确把握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方位。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接踵而至,如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会增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和社会风险,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凸显的矛盾而提出来的。具体而言,第一,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上看,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不能不高度重视。第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第三,正确认识与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体制表层是“物”的问题,深层却是“人”的问题和利益问题。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因而,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涌现出来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针对此种情况,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上日程并摆到显要位置。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它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是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社会发展理念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完整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从哲学上讲,“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价值追求,因此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所谓和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大同社会,而是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的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实地说,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有共识、可包容、双赢、共生、有共同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社会。通过人对自然界,人对社会,人对组织,人对他人,人对自我意识态度的前后变化来解读“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我们会发现:把以人为本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后,人对自然界的态度由单纯征服逐渐转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社会生产由“见物不见人”到以人为本;在人与组织的关系上由组织单纯控制人约束人到组织注重解放人开发人,更加注重公平与公正;在与人的关系上由逐渐扩大贫富差距到要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人与自我意识上由“单面人”向身心和谐的人转变,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品质。总之,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包括穷人与富人、男人与女人以及不同文化信仰的人)。

最后,弄清和谐社会实现条件。和谐社会实现条件至少有三:一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破除人为的体制与制度性障碍;二是各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各得其所的回报,这就必须按照能力贡献进行分配;三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互惠互利的关系,这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和谐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历史回归,它承载了国人他求之后向中国文化的回归欲望。它必然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条件和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试图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和谐世界’;在凸显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现实条件下,遏制‘资本理性’僭越,强化‘人本理性’升华,把个人的发展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协调起来;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旗帜下,推动阶级、阶层合作,实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管理体制中,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作者系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