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激流勇进 奔腾图强——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凭借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姜黎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居住着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祜、汉等十个民族,400多万人口,是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在这块热土上奔腾着滚滚红河水,屹立着巍巍哀牢山;有气势磅礴、建造神奇、堪称世界一绝的红河哈尼梯田;有喀斯特地貌的地下奇观——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燕子洞;有历史悠久、古迹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林海茫茫、小溪潺潺、古树挺拔、奇花异草芬芳的热带雨林风光;有彝族的“火把节”和“姑娘节”、苗族的“采花山”、傣族的“泼水节”和“男人节”。这里曾经以锡都个旧、滇越铁路而闻名,以冶金化工而辉煌,全州经济实力曾居全省17个地州市的第二位。但是,由于受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特别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影响滞延了十几年,战争期间及以后的较长时期国家对红河州几乎没有做过大的建设投入,交通、水利、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在全省的位次一下子滑到了第七位。在捍卫祖国尊严的历程中,红河的地区经济与改革发展的大环境已失之交臂,成为全国最后脱离计划经济轨道的地区之一。

1992年中越邦交正常化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开南门,走向亚太”思路,红河州由改革开放的末端变为了对外开放的前沿。面对历史机遇,红河州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还是利用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区位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式发展?

历史的责任、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让红河州选择了后者。州委、州政府果断提出了“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的发展战略,实施“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四化”联动发展。正是这种超越自我的气魄和执著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使红河州的农业、工业、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全州GDP达到310亿元,比1991年增长近3倍;财政收入达80亿元,比1991年增长18倍;在全省的经济位次回升到了第四位,财政收入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

1998年以来,红河州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都高于全省全国平均增长水平,财政总收入从2001年以来年均以10个亿的速度增长。在国家西部开发的背景下,红河这片热土是如何快速改善“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状况,再现生机和活力,展露出她独有的美丽、富有、神秘的容貌的呢?

准备篇

区位优势突出 后发态势明显

多元的气候带以北回归线横贯全州,形成了红河州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红河州境内成为了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最佳适宜区,是云南粮食、甘蔗、烤烟、蔬菜、水果的主要产区之一。全州221万亩自然保护区内,仅高等植物就达7000多种,珍稀保护植物116种,各类脊椎动物774种,堪称天然动植物王国,是云南实施“中华生物谷”工程的重要基地。

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境内各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锡、铜、铅、锌富集,锡储量和产量居全国之首;锰矿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放电锰生产基地。目前已探明(或)开采的有色、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种多达50多种,是云南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加工、出口的重要基地。

能源资源潜力极大。州内煤炭远景储量50多亿吨;水能开发理论蕴藏量达500万千瓦,已开发的水电、火电项目可望在2007年形成55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旅游资源富聚独特。州内历史人文、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众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的建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交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石屏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蒙自近代历史文化名城一道,形成了红河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燕子洞、弥勒白龙洞、开远南洞等天然溶洞的神奇壮观;绿春黄连山、元阳观音山、屏边大围山、金平分水岭等亚热带原始森林物类齐聚、景观独特;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如诗如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风格独具、风情万种的民族歌舞,展示了绚丽多姿的民族特色文化;河口热带雨林风光与越南北方景物连为一体,国家一类口岸、国际界河漂流、国际商贸旅游城市,共同构成了红河边境跨国旅游。

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红河州与越南山水相连,现有国家一级口岸2个,是昆明通往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运距最短、最便捷的快速通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以及中越两国“两廊一圈”战略合作框架的签署,红河州优越的区位条件更加凸现,由改革开放的最末端,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

助跑篇

发挥优势 凝聚生命力

有了这些优势,还需要助飞的翅膀。

红河人发扬“诚信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红河精神,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借助外力,大胆实践,如奔腾不息的红河水,激流勇进、奔腾向前,勇敢地走上了一条超越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下好一盘交通“棋”。交通不通,事业怠工。红河州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极大地影响了对外开放的进程,丰富的资源优势很难变成经济优势,曾让许多投资商叹息:“资源丰富,交通不便,远离市场,成本太高”。面对这样的窘境,州委、州政府在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大改善水利条件力度的同时,把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了经济干线建设“三纵三横”,与国道省道干线相连,通县公路实现柏油路或水泥路、县乡公路实现水泥路或弹石路、乡村公路实现硬化路面的战略规划。在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上,在云南率先采用BOT、TOT方式建设获得了成功。经过近几年的投资建设,到“十五”末,全州交通里程已达1.77万公里,比“九五”末增加34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6公里,二级公路100多公里,居全省16个州市前列。昆明至河口高速路红河段已上马建设,泛亚铁路玉(溪)蒙(自)段也已经开工,红河机场等工程正抓紧前期工作。全州四级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水利化程度已达64%,比1991年增长近80 %。通讯建设已满足了对外开放的需要。

走出一条“引资”路。红河州的财政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虽居前列,但综合实力较弱。加上税务体制方面的原因,增值税的75% 、消费税的全部都属于中央税种,形成了大部分上缴中央,而地方可用很少,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红河州加快发展的需要。面对不加大投入就要退步,慢投入就要被淘汰出局的选择。红河州实施了“大胆走出去,真诚引进来”的战略方针,创造了极其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努力搭建服务平台,加上红河人的诚信务实和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在招商引资上出现了商人主动找项目、银行主动找政府贷款的良好局面,使一批大项目、大工程的建设资金不断得以落实。仅电力、交通、冶金等项目就落实了400多亿元资金。目前,基本形成了竞争性项目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格局。

唱好一台“联袂”戏。红河州同整个西部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交通不畅、劳动者素质低、科技落后,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型、原料输出型状态,在产品加工增值方面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丰富优质的原料也是送给别人去赚大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红河州一是实施了东西优势互补计划,即用东部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份额优势与红河州的资源、劳动力进行嫁接,各展优势,共同打造品牌,使红河牌产品不断进入了大市场。二是实施州内南北优势互补计划。红河州北部是七个较为发达的县市,南部是六个贫困的边疆山区县,南北发展极不平衡。面对这种状况,红河州对南部实施了“分类指导、梯度推进、重点突出、南北互动、利益共享”的联合开发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

画好一幅城市“画”。红河州由于城镇化水平低,80%的农民围绕20%的城镇人口消费搞生产,而低城镇化解决不了农民增收和城乡大量富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州委、州政府作出了“打造中心城市、建设卫星城市,构造基础城镇”的战略决策。在中央和省的支持下,适应开放发展的长远要求,浓墨重彩掀起“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的高潮,即走出城区面积仅10平方公里的老州府个旧,将州级行政中心迁到拥有500多平方公里大坝子,与滇越大通道、泛亚铁路、昆明至河内经济走廊建设联系紧密的蒙自县城;把相互半径不到30公里的个旧、蒙自、开远三县市通过高速通道连接,力争用10—20年时间,建成一个百万人口、连接省城昆明、辐射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开放型滇南中心城市。州级行政中心从2001年6月开始建设,至2003年底建成,顺利实现了州府的迁移。充分发挥滇南中心城市的功能,也是州委、州政府充分考虑的一大课题。因此,在整个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尽可能地体现了“办公集中化、住宿小区化、工业园区化、商业功能化、公益设施人性化”的建设理念,对全州的城镇化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的速度也看出了红河州各族人民抓住机遇、开拓奋进的精神。整个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已完成并批准,已开工建设的各类项目近100项,已落实在建项目资金150多亿,近三年内可望完成445亿的投入,将占至滇南中心城市建设2003―2020年总规投入的45.79%。到2005年,全州城镇化水平已提升至31%,比1998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保持了年均增长1%以上的发展势头。

腾飞篇

三产联动 建绿色经济强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的业绩。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民族工业生机盎然,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州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昔日贫穷落后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向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的社会主义新边疆迈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工业经济强州

红河州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依托锡、铜、铅、锌、铟、铋、锰等矿产资源及丰富的生物资源,已形成了烟草、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33种门类的工业体系。 但是红河州是全国最后脱离计划经济轨道的地区之一,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特别是国有企业设备老化,冗员过多,负担过重等问题集中凸现,使企业不堪重负一度沉寂。

老工业基地如何才能浴火重生,这是历届领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改革是否能成功的考题。面对考验,州委、州政府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审时度势,毅然作出了“淘汰退出一批、优化整合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战略决策,对全州工业企业进行了整合,突出当家特色品种竭力打造知名品牌,推进集团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使“红河牌”特色产品逐步在国内外市场上有了重要的位置。“云锡”牌系列产品已打造成行业世界第一;“红河牌”香烟始终保持了单箱税利最高、产品零库存;冶金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不断扩大精深加工产品,并依托丰富独特的生物资源,发展高新产业,以除虫菊、印楝、生物农药、灯盏花、茶多酚、生物制药、竹纸浆加工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生物加工产业正在成长壮大,其市场潜力已在逐步显现。到2005年,工业总产值370亿元,比1992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11%以上。值得瞩目的是,红河州在工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美丽而和谐的自然景观并没有遭到破坏。“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不做牺牲环境和资源求发展的蠢事。”态度和理念十分明确,并贯彻始终。“我们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红河发展工业的定位和要求。仅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肯定不行,红河人要改变以前那种“炸石造地”的做法,发展的目标是‘人富、山美、水秀’。”

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农业产业化

红河州总体上算是一个农业大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山区面积占90%。多元立体的自然气候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几乎所有的作物都适合种植。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使特色长期形不成规模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特别是1998年起国家对烤烟实行面积和收购量“双控”后,使当时基本上是以烤烟为主的红河农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当年农民收入减少了近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了近2亿元。红河的农业怎么办?这又成了对州委州政府的又一次重大考验。州委、州政府果断作出了“依托优势,围绕市场,抓住特色,大力培植烤烟后续农业支柱产业群”的战略决策,对全州的农业产业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化布局。用工业经济的理念发展农业,抓基地、建产业。重点抓好“四红”,即红河烟、红河酒、红河果、红河药。并迅速使四大特色产业得到了壮大发展。在土地调整使用上,改变广种薄收的经营模式,强化科技推广提高粮食单产,腾出土地发展特色农业。围绕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实施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特色种植向最适宜区集中,特色产品向大市场集中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建一个项目,兴一个产业,富一方民众,强一方财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了全州农业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迈进,使烤烟当家的风险在逐步减少。到2005年,农业总产值87.83 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3%。

打造旅游品牌,建立旅游支柱产业

红河州是云南省发展旅游业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发展旅游业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走看看,而是形成了一个集“行、游、住、食、购、娱”于一体,经济与文化交融的大产业。红河州委、州政府领导深深意识到红河州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是要形成支柱产业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欲成气候,还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改善交通,打造品牌,以奇特取胜。为此,他们着力于四大开发:

着力景区景点精品开发。红河州景区景点众多,如果泛泛地开发,只会形成无序开发、低层次重复开发,导致景多而难鸣、景全而无特色,有设施而无档次的一般性旅游,很难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很难使旅游业成为红河州的支柱产业。因此,红河州在景区景点的开发上,按照全省的总体规划布局,把每一个开发项目都放在旅游大环境中去比较、去思考、去定位,择我所优,显我所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了重点支撑,一般补充,内外贯通,环环相连的旅游景区景点格局。

着力抓好旅游接待设施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滞后,布局不合理,曾经是红河州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州委、州政府对症下药,按照景区景点规划开发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旅游接待点,在景宿距离上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绝不搞混杂设置。按照全州总体规划要求,运用市场运作的手段,赋之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民间资金,调动社会力量,着力抓好适合各类旅游项目要求的食宿设施建设,很快就使红河州的接待条件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适应。同时改革了旅游业经营管理体制,通过行业管理、行业协会等组织,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充分显露出来。

着力抓好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红河州对游客提供可看可玩可品的东西很多,但能够让游客作为纪念品和馈赠物的商品太少,旅游作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不明显,对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与销售的促进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出来。针对这一缺陷,红河州有关部门进一步挖掘、筛选、扶持、提升,推出一系列的特色旅游商品,让游客能按出行前的愿望慕名来看、慕名来玩、慕名来吃、慕名来购,使游客完成预期投入,感到名不虚传,满载而归,实现了兴一方旅游,富一方人民的最终目的。

着力抓好旅游市场开发。目前各地旅游开发方兴未艾,各出奇招,景点很多,为游客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抢占旅游市场的竞争可谓是越演越烈,在旅游信息不太通畅、国民消费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谁的宣传促销工作做得好,谁就抢得了游客。红河州在旅游促销方面全方位出击,全面加强与各大旅行社的合作,建立网络通过专业机构争取更多的旅游团队到红河旅游,通过品牌的确立和到位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通过全州上下不懈的艰苦努力,打造红河旅游品牌。

经过几年的努力,红河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默默无闻到名声远扬,已经成为云南旅游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2001年,红河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56万人次,全州旅游总收入达9.3亿元。到200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6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2%。

辉煌的成就已载入发展史册,红河的前景会更加美好。未来的五年是一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构建形成,昆河海经济走廊的建设,泛湄公河次区域发展等时代背景,都为红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红河州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未来五年进行了科学的规划,相信全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等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大多数群众会过上小康生活,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会再上新台阶,城乡文明程度会显著提高。

宏伟的目标寄托着红河人对发展的期盼与愿望,火热的事业催人奋进。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勤奋创业,勇当时代先锋,锐意改革,挺起民族进步的脊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励精图治,激流勇进,奔腾图强,致力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富裕、文明的红河。 (姜黎黎)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