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新思路 新举措 新盘龙 胡长春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落实的根本要求。近年来,盘龙区委、区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方式,在经济建设、城市创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云贵高原上冉冉升起。

“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至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这曾是盘龙区早在元代时期商业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少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盘龙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云岭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断书写着壮丽的诗篇。如今,盘龙区已经成为云南省最大的商业市场和物资交流中心,并正在新的科学发展的征程中彰显着自己无穷的魅力。

盘龙区位于昆明城区东部,是昆明市四个辖区之一,因盘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而得名。盘龙区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商贸繁荣的“风水宝地”,早在元代就以“工商颇众”闻名遐迩。至明清已是“五湖商贾云集”、“房屋梯比云连,货物堆山塞海”。新中国建立后,盘龙区域的商业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盘龙区进入新的飞跃发展时期,成为全省最繁华的经济贸易区。

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调整昆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区划调整为盘龙区加快发展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盘龙区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主城核心区之一,是商贸、服务、科技、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较为配套,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区;是主城连接新航空港和内地的主要交通出口;是农林生物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的集聚地;是昆明的水源保护区和绿色生态区。然而在这些优势面前,盘龙区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新区划划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压力和动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新的历史关头,盘龙区将如何走向未来?

新的举措来源于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催生新的盘龙。面对新的机遇,盘龙区一班人外引专家之智,内聚群策群力,在正确而深刻地认识新盘龙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人文资源、城市潜力等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盘龙区新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建设,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抓住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实施产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开放活区战略,加快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着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文化旅游业、高科技绿色产业、生态型房地产开发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昆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要求,为把盘龙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创业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较好,具有示范、辐射、带动和支撑力的城市核心区奠定坚实基础。

盘龙区以新的发展视觉和思维审视发展区域经济,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 30万盘龙儿女将建设富裕文明绿色新盘龙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新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培育产业

经济增长上新台阶

经济要发展,产业培育是关键。产业强区是盘龙区发展战略之一。面对新的形势,盘龙区根据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区域板块功能定位,积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发展高端、高效、生态产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在产业培育过程中,重点围绕提升商贸服务业,打造文化旅游业,推进生态房产业,培育绿色高科技产业等四个方面做好文章。

提升做强商贸服务业。盘龙区一直是昆明城的核心区和商贸中心,商贸服务业在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在新的建设中,盘龙区着力巩固中心城区地位,提升主城区商贸核心圈功能,倾力打造“一心六区”:城市绿心、商务办公区、信息中心及服务区、综合服务区、商业旅游服务区、体育休闲区和配套居住区。通过实施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商业网点项目建设部门联动、听证和评审制度,大力发展物流、中介、金融、会展、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全力支持金马源集团推进汇都国际项目建设,积极发挥金龙百货、金格中心品牌效应,努力促成云南中医药文化城、烟机厂片区改造等项目启动,提升白塔片区商贸服务业品质。推进北辰财富中心、“新都里”美食娱乐中心、昆明中汇商业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北市区新商圈。完成辖区楼宇调查,积极发展楼宇经济,繁荣社区商业。

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业。按照“政府引领、市场主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思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综合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走出一条整合、扩张之路。支持世博集团创新发展,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景区,为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基地等品牌项目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带动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紧紧抓住省、市振兴旅游业,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机遇,建设云南旅游区域中心,建设社区文化区域中心,依托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创新培育都市文化、社区文化优势,搭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平台;促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推动双龙——野鸭湖旅游小镇、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基地、云南中医药文化城等项目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主导作用,培育和繁荣文化旅游市场。2005年,盘龙区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5.42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819.48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36.40万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47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30.65亿元。力争2010年海外游客人数达30万人次以上,旅游创汇1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加快推进生态型房地产业。“住在昆明,盘龙最佳”是盘龙人的置业新理念,更是不断前进的一种鞭策力和号召力。盘龙人正在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精心打造着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以建设宜居城区为目标,综合运用土地资源配置、规划控制等手段,引导房地产业提升品位。通过实施“绿色通道”工程,简化生态型房地产项目审批手续,鼓励开发宜居住宅。并以世博生态城、东盟国际会议中心、云南映象主题文化社区等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快东部白沙河片区开发,以踏实的工作实践着盘龙人构建绿色生态人居环境的梦想。舍在林中,林在城郭里,人在绿荫处,是盘龙人正在描绘着的美丽画卷。

创新培育高科技绿色产业。区划调整后,盘龙区提出建设昆明绿色经济示范基地的理念,确定了绿色经济强区的新思路。近年来,盘龙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农林生物科技优势,以科研为基础,以新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龙头,走出了一条产、学、研、推广一体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已成功与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举行地院合作签约,并确定精白蜡、漂白虫胶、塔拉、白蜡虫与虫白蜡生产、春城蝴蝶谷建设、胭脂虫培育及产品加工和昆虫卵营养保健食品开发等7个合作项目。其中,精白蜡、漂白虫胶和塔拉3个产业“孵化器”已正式挂牌启动。

支持工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特色壮大支柱产业,围绕龙头作强骨干企业。支持传统工业片区企业挖潜增效,积极培育高效环保型都市工业。以支持昆明醋酸纤维有限公司、交大昆机、力神重工、云内动力、嘉和泵业、南天电子集团等骨干企业创新发展为重点,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盘活辖区存量资源,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努力帮助工业企业解决影响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困难及问题,促进工业企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十五”期末,盘龙区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4:23.4:75.26,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商贸业主导作用明显,旅游产品结构向多样化发展,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2005年共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37519万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亿元。

深化改革

经济发展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近年来,盘龙区一班人牢固树立改革开放意识,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改革的深度和开放的广度不断得到提高。

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催化剂。几年来,盘龙人在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上狠下工夫,积极推行规划招商、重点产业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充分调动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强化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以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征集、储备招商项目为依托,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招商活动,有计划、有选择地外出招商。先后成功引进了麦德龙、北京华联等大户企业落户盘龙区,2005年昆交会签约金额达10.56亿元。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步伐。非公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盘龙区委、区政府以非公企业联系点制度为载体,健全非公经济发展目标考核责任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引导非公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发展,加快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平台,提高企业家队伍的创业素质。通过表彰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激发企业创业热情。“十五”期末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7%。

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行业监管,开展打假治劣专项行动,坚决打击和遏制商业欺诈、侵害知识产权等行为,促进市场规范有序竞争。积极推进标准化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二环路内农改超工作。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机制,规范市场主体信用行为。以雄达茶城、世博车市、拓东体育用品休闲购物片区等为重点,深入开展“诚信市场”创建工作。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引导企业争创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积极深化企业改革。企业改革是先导,盘龙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引导企业转换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深化以樱花集团为重点的国企改革,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改革改制,切实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力争实现互利共赢。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集体企业改制,认真做好已改制企业后续服务工作。

建管并重

城市环境有新色彩

盘龙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双管齐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辖区主要干道进行综合改造,提高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全面改造次支路,改善交通和城市环境,改造和新建一批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使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全力推进城市增“绿”。盘龙区实施立体造绿、拆墙透绿、拆临建绿,提升城市绿化景观效果。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城市片区改造,大力实行“拆临拆危”,举全区之力完成东二环路征地拆迁等重点工程。建设穿心鼓楼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和北京路、人民路、东风路景观绿地。实施东风广场绿化改造和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新建和改造20条背街小巷绿地。以“绿地认建认养”为载体,动员居民小区、驻区单位新建绿化设施。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区、街城市管理职能权限责任,全面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建设一环路内“数字城管”系统,实现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疏堵结合治理占道经营。推行“多次清扫、全日保洁、袋装收集、巡回收运、群众投诉、执法管理”的环卫新机制,提高环卫工作水平。切实抓好停(洗)车场管理,规范户外广告和门头招牌设置。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和“四禁”工作,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创建环保模范城区。

积极探索经营城市新路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建立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收益补偿机制,努力实现城市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启动“城中村”改造。加大土地收储和出让力度,为新盘龙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

以城带乡

乡村建设有新气象

区划调整后,盘龙区有城有乡。农村人口收入偏低,生产生活困难,城乡差距较大。面对压力,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城乡政策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投入,逐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认真抓好双龙乡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以野鸭湖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为龙头,政企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注重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茨坝、龙泉、青云等街道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通过项目带动,培育市场,发展产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花卉和7600亩优质烤烟种植,发展无公害蔬菜1万亩,建设生态除虫菊育种基地。加快畜牧业发展,改良畜禽品种,推广3000亩冬季大田种草养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启动建设覆盖全区的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培育和引进2至3户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检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广良种良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加大入滇河道整治力度,采用BOT模式治理。加强松华坝水源保护,实施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试点项目和生态种养新模式示范工程,落实水源区群众生产生活补助政策,实施水源区管理保护项目。大力推广新型节能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创建生态示范乡、生态示范村。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修复科技示范推广和长虫山面山修复工作,新建1842座农村生态卫生旱厕、9座生态卫生公厕。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封山育林5000亩、绿化造林3500亩、义务植树45万株,建成苗木基地400亩。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护林防火工作,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加强农村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完成水箐水库、盐节水库除险加固和石耳朵村人畜饮水工程等27项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改善灌溉条件。加强公路路政管理、养护保通和路产路权维护工作,实施村村通公路和部分油面化工程,力争启动环山中路油面化建设。

经过艰辛努力,城乡互动的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

统筹兼顾

社会事业有新发展

加大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群众。教育综合改革有序推进,为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昆明市实验中学晋升省一级完中通过评审验收,区教师进修学校晋升省级示范教师进修学校,盘龙小学晋升省级示范小学,新建龙泉小学顺利竣工。全面推行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基本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妥善解决10023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城市贫困学生救助力度不断加大。民办教育规范发展,顺利完成企业分离办学接收工作。全市首条学生公交专线开通运行,为中小学生就学提供了便利。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加大。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每年一届的盘龙江艺术节已成为社区文化品牌。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1.5%,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食品药品和医疗卫生行业监管力度加大。计划生育五级网络更加完善,以农村“奖优免补”为核心的政策机制初步建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7‰,区计生协会荣获2005年“全国先进项目点”称号。推进再就业援助基地建设,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积极促进“2030”、“4050”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6%,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708人。新建19个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启动廉租住房分配工作,解决300户城镇“双困户”住房困难。社区建设走在全市全省前列,社区工作机制体制得到创新,率先推行“一委一站”试点,社区服务网络健全,功能提升,日趋完善。各项社会工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和谐文明的新盘龙

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努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倾力打造“和谐盘龙”。

近年来,全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积极倡导实践“昆明精神”,努力营造“爱我盘龙、建设盘龙”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通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切实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以“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不断规范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化建设,全区文化馆、站、室硬件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11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有6个被评为一级站,5个评为二级站,有5个街道办事处建成多功能文化中心,全区58个社区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同时,积极开展了“社区讲坛”活动,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学者利用周末时间前来讲学,不断推进我区学习型组织建设,满足广大干部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绿色网吧”创建工作,逐步建立了规范、有序、干净的网络文化市场,为青少年还了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开展“文明知识快车行”活动,加强进城务工人员文明素质教育。

创建平安盘龙,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强化治安难点、热点地区治理,全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社会稳定,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谐文明的新盘龙正在崛起。

如今的盘龙区,犹如云贵高原上的一只雄鹰,翱翔于茫茫的蓝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勤劳敏锐的盘龙人将更加众志成城,盘龙区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胡长春)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落实的根本要求。近年来,盘龙区委、区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方式,在经济建设、城市创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云贵高原上冉冉升起。

“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至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这曾是盘龙区早在元代时期商业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少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盘龙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云岭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断书写着壮丽的诗篇。如今,盘龙区已经成为云南省最大的商业市场和物资交流中心,并正在新的科学发展的征程中彰显着自己无穷的魅力。

盘龙区位于昆明城区东部,是昆明市四个辖区之一,因盘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而得名。盘龙区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商贸繁荣的“风水宝地”,早在元代就以“工商颇众”闻名遐迩。至明清已是“五湖商贾云集”、“房屋梯比云连,货物堆山塞海”。新中国建立后,盘龙区域的商业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盘龙区进入新的飞跃发展时期,成为全省最繁华的经济贸易区。

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调整昆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区划调整为盘龙区加快发展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盘龙区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主城核心区之一,是商贸、服务、科技、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较为配套,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区;是主城连接新航空港和内地的主要交通出口;是农林生物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的集聚地;是昆明的水源保护区和绿色生态区。然而在这些优势面前,盘龙区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新区划划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压力和动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新的历史关头,盘龙区将如何走向未来?

新的举措来源于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催生新的盘龙。面对新的机遇,盘龙区一班人外引专家之智,内聚群策群力,在正确而深刻地认识新盘龙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人文资源、城市潜力等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盘龙区新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建设,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抓住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实施产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开放活区战略,加快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着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文化旅游业、高科技绿色产业、生态型房地产开发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昆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要求,为把盘龙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创业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较好,具有示范、辐射、带动和支撑力的城市核心区奠定坚实基础。

盘龙区以新的发展视觉和思维审视发展区域经济,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 30万盘龙儿女将建设富裕文明绿色新盘龙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新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培育产业

经济增长上新台阶

经济要发展,产业培育是关键。产业强区是盘龙区发展战略之一。面对新的形势,盘龙区根据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区域板块功能定位,积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发展高端、高效、生态产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在产业培育过程中,重点围绕提升商贸服务业,打造文化旅游业,推进生态房产业,培育绿色高科技产业等四个方面做好文章。

提升做强商贸服务业。盘龙区一直是昆明城的核心区和商贸中心,商贸服务业在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在新的建设中,盘龙区着力巩固中心城区地位,提升主城区商贸核心圈功能,倾力打造“一心六区”:城市绿心、商务办公区、信息中心及服务区、综合服务区、商业旅游服务区、体育休闲区和配套居住区。通过实施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商业网点项目建设部门联动、听证和评审制度,大力发展物流、中介、金融、会展、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全力支持金马源集团推进汇都国际项目建设,积极发挥金龙百货、金格中心品牌效应,努力促成云南中医药文化城、烟机厂片区改造等项目启动,提升白塔片区商贸服务业品质。推进北辰财富中心、“新都里”美食娱乐中心、昆明中汇商业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北市区新商圈。完成辖区楼宇调查,积极发展楼宇经济,繁荣社区商业。

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业。按照“政府引领、市场主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思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综合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走出一条整合、扩张之路。支持世博集团创新发展,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景区,为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基地等品牌项目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带动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紧紧抓住省、市振兴旅游业,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机遇,建设云南旅游区域中心,建设社区文化区域中心,依托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创新培育都市文化、社区文化优势,搭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平台;促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推动双龙——野鸭湖旅游小镇、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基地、云南中医药文化城等项目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主导作用,培育和繁荣文化旅游市场。2005年,盘龙区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5.42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819.48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36.40万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47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30.65亿元。力争2010年海外游客人数达30万人次以上,旅游创汇1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加快推进生态型房地产业。“住在昆明,盘龙最佳”是盘龙人的置业新理念,更是不断前进的一种鞭策力和号召力。盘龙人正在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精心打造着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以建设宜居城区为目标,综合运用土地资源配置、规划控制等手段,引导房地产业提升品位。通过实施“绿色通道”工程,简化生态型房地产项目审批手续,鼓励开发宜居住宅。并以世博生态城、东盟国际会议中心、云南映象主题文化社区等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快东部白沙河片区开发,以踏实的工作实践着盘龙人构建绿色生态人居环境的梦想。舍在林中,林在城郭里,人在绿荫处,是盘龙人正在描绘着的美丽画卷。

创新培育高科技绿色产业。区划调整后,盘龙区提出建设昆明绿色经济示范基地的理念,确定了绿色经济强区的新思路。近年来,盘龙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农林生物科技优势,以科研为基础,以新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龙头,走出了一条产、学、研、推广一体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已成功与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举行地院合作签约,并确定精白蜡、漂白虫胶、塔拉、白蜡虫与虫白蜡生产、春城蝴蝶谷建设、胭脂虫培育及产品加工和昆虫卵营养保健食品开发等7个合作项目。其中,精白蜡、漂白虫胶和塔拉3个产业“孵化器”已正式挂牌启动。

支持工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特色壮大支柱产业,围绕龙头作强骨干企业。支持传统工业片区企业挖潜增效,积极培育高效环保型都市工业。以支持昆明醋酸纤维有限公司、交大昆机、力神重工、云内动力、嘉和泵业、南天电子集团等骨干企业创新发展为重点,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盘活辖区存量资源,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努力帮助工业企业解决影响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困难及问题,促进工业企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十五”期末,盘龙区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4:23.4:75.26,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商贸业主导作用明显,旅游产品结构向多样化发展,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2005年共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37519万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亿元。

深化改革

经济发展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近年来,盘龙区一班人牢固树立改革开放意识,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改革的深度和开放的广度不断得到提高。

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催化剂。几年来,盘龙人在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上狠下工夫,积极推行规划招商、重点产业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充分调动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强化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以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征集、储备招商项目为依托,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招商活动,有计划、有选择地外出招商。先后成功引进了麦德龙、北京华联等大户企业落户盘龙区,2005年昆交会签约金额达10.56亿元。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步伐。非公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盘龙区委、区政府以非公企业联系点制度为载体,健全非公经济发展目标考核责任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引导非公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发展,加快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平台,提高企业家队伍的创业素质。通过表彰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激发企业创业热情。“十五”期末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7%。

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行业监管,开展打假治劣专项行动,坚决打击和遏制商业欺诈、侵害知识产权等行为,促进市场规范有序竞争。积极推进标准化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二环路内农改超工作。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机制,规范市场主体信用行为。以雄达茶城、世博车市、拓东体育用品休闲购物片区等为重点,深入开展“诚信市场”创建工作。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引导企业争创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积极深化企业改革。企业改革是先导,盘龙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引导企业转换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深化以樱花集团为重点的国企改革,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改革改制,切实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力争实现互利共赢。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集体企业改制,认真做好已改制企业后续服务工作。

建管并重

城市环境有新色彩

盘龙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双管齐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辖区主要干道进行综合改造,提高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全面改造次支路,改善交通和城市环境,改造和新建一批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使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全力推进城市增“绿”。盘龙区实施立体造绿、拆墙透绿、拆临建绿,提升城市绿化景观效果。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城市片区改造,大力实行“拆临拆危”,举全区之力完成东二环路征地拆迁等重点工程。建设穿心鼓楼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和北京路、人民路、东风路景观绿地。实施东风广场绿化改造和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新建和改造20条背街小巷绿地。以“绿地认建认养”为载体,动员居民小区、驻区单位新建绿化设施。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区、街城市管理职能权限责任,全面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建设一环路内“数字城管”系统,实现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疏堵结合治理占道经营。推行“多次清扫、全日保洁、袋装收集、巡回收运、群众投诉、执法管理”的环卫新机制,提高环卫工作水平。切实抓好停(洗)车场管理,规范户外广告和门头招牌设置。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和“四禁”工作,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创建环保模范城区。

积极探索经营城市新路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建立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收益补偿机制,努力实现城市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启动“城中村”改造。加大土地收储和出让力度,为新盘龙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

以城带乡

乡村建设有新气象

区划调整后,盘龙区有城有乡。农村人口收入偏低,生产生活困难,城乡差距较大。面对压力,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城乡政策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投入,逐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认真抓好双龙乡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以野鸭湖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为龙头,政企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注重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茨坝、龙泉、青云等街道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通过项目带动,培育市场,发展产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花卉和7600亩优质烤烟种植,发展无公害蔬菜1万亩,建设生态除虫菊育种基地。加快畜牧业发展,改良畜禽品种,推广3000亩冬季大田种草养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启动建设覆盖全区的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培育和引进2至3户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检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广良种良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加大入滇河道整治力度,采用BOT模式治理。加强松华坝水源保护,实施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试点项目和生态种养新模式示范工程,落实水源区群众生产生活补助政策,实施水源区管理保护项目。大力推广新型节能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创建生态示范乡、生态示范村。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修复科技示范推广和长虫山面山修复工作,新建1842座农村生态卫生旱厕、9座生态卫生公厕。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封山育林5000亩、绿化造林3500亩、义务植树45万株,建成苗木基地400亩。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护林防火工作,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加强农村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完成水箐水库、盐节水库除险加固和石耳朵村人畜饮水工程等27项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改善灌溉条件。加强公路路政管理、养护保通和路产路权维护工作,实施村村通公路和部分油面化工程,力争启动环山中路油面化建设。

经过艰辛努力,城乡互动的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

统筹兼顾

社会事业有新发展

加大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群众。教育综合改革有序推进,为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昆明市实验中学晋升省一级完中通过评审验收,区教师进修学校晋升省级示范教师进修学校,盘龙小学晋升省级示范小学,新建龙泉小学顺利竣工。全面推行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基本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妥善解决10023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城市贫困学生救助力度不断加大。民办教育规范发展,顺利完成企业分离办学接收工作。全市首条学生公交专线开通运行,为中小学生就学提供了便利。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加大。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每年一届的盘龙江艺术节已成为社区文化品牌。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1.5%,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食品药品和医疗卫生行业监管力度加大。计划生育五级网络更加完善,以农村“奖优免补”为核心的政策机制初步建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7‰,区计生协会荣获2005年“全国先进项目点”称号。推进再就业援助基地建设,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积极促进“2030”、“4050”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6%,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708人。新建19个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启动廉租住房分配工作,解决300户城镇“双困户”住房困难。社区建设走在全市全省前列,社区工作机制体制得到创新,率先推行“一委一站”试点,社区服务网络健全,功能提升,日趋完善。各项社会工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和谐文明的新盘龙

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努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倾力打造“和谐盘龙”。

近年来,全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积极倡导实践“昆明精神”,努力营造“爱我盘龙、建设盘龙”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通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切实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以“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不断规范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化建设,全区文化馆、站、室硬件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11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有6个被评为一级站,5个评为二级站,有5个街道办事处建成多功能文化中心,全区58个社区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同时,积极开展了“社区讲坛”活动,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学者利用周末时间前来讲学,不断推进我区学习型组织建设,满足广大干部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绿色网吧”创建工作,逐步建立了规范、有序、干净的网络文化市场,为青少年还了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开展“文明知识快车行”活动,加强进城务工人员文明素质教育。

创建平安盘龙,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强化治安难点、热点地区治理,全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社会稳定,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谐文明的新盘龙正在崛起。

如今的盘龙区,犹如云贵高原上的一只雄鹰,翱翔于茫茫的蓝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勤劳敏锐的盘龙人将更加众志成城,盘龙区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胡长春)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