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将大学生定位普通劳动者是务实之举 倪 震  
 

□倪 震

又到一年毕业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牵动各方的一根神经。对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认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由教育主管官员出面,将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可能会使一些大学生感到委屈,觉得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务实的判断,它表明了大学生价值的回归。中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必然要求教育的终端消费——被教育者的就业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如果说,在“精英教育”时代,由于高校毕业生短缺,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精英岗位”,那么,在“大众教育”阶段,我们就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将是一个买方市场,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将不得不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相对低一级的工作。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能否完成这个就业的转折,关键取决于大学生自己。

但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很多大学生并未完成这个转折。尽管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一些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及其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发展,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精英意识使得很多学生将眼光仅仅放在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公司的职位,而不愿“委身”于民营中小企业,也不愿下基层或者到欠发达地区去。

实事求是地说,高校扩招的这几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校、政府和社会采取了多种办法。比如,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领导签订“军令状”,规定初次就业率不得低于多少比例,否则要追究领导责任;对“初次就业率”低的专业采取整治,整治不合格就停招;推进“无障碍就业”,消除限制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政策性障碍;等等。之所以还存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除了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以及一些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诸如户口这样的问题影响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实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只要大学生放下身段,改变择业观念,调整心态和目标,多数时候是能够找到工作的,毕竟,相对于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仍然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要素。尽管工作或许不是很理想。

大学生就业难暴露出了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比如,我们的大学教育缺乏一种创业意识的培养,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技能的传播,而忽视培养他们的非知识性技能和自立意识;再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也存在与市场经济脱节的情况,等等。从社会角度看,则还存在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着手去解决。但对学生、学校和政府来说,必须强调和灌输:在市场经济下,市场才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不管你是不是大学生,有没有能力,一切都要通过市场的检验。政府对就业的责任是:把国家的失业率控制在自然失业率以内;维护就业者的基本权益;帮助弱势群体就业。除此外,政府没有更多的帮助大学生的就业责任。换言之,社会化、市场化的就业,是市场经济下大学生就业的方向。

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刚处于大众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显。由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教育体制、就业机制等密切相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我们扩大视野,从更高层面、更宏观的角度去考虑,但前提是广大大学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作为普通劳动者的一员而不是抱着社会精英的心态,到劳动力市场择业。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