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富民 助民 安民 陈力  
 

——湖南娄底积极构建利益协调保障机制

娄底位于湖南省中部,辖娄星区、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总人口403万,1999年撤地设市,是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同时,娄底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定居,起于汉初的“梅山文化”独树一帜、源远流长,孕育了曾国藩、陈天华、蔡和森、蔡畅、成仿吾等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和革命志士,是千年古城和文化名城。

湘中娄底,作为后发型城市,不仅面临加快转型步伐、扩张经济总量、加速后发赶超的历史重任,更需积极应对改革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利益格局调整变化,妥善解决由此带来的利益矛盾。娄底市委、市政府在加快转型步伐、扩张经济总量、加速后发赶超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对社会的整合功能,积极探索建立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和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以利益的有效协调促进和谐环境的营造,以和谐环境的构建保障改革和发展的顺利推进。

富民——夯实利益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最终都要靠发展来解决。2002年以来,娄底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工作中积极推进“科教兴娄、民营富市、城镇带动、开放推动、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一是以工业理念和开放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走产业化、企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市场化之路。紧紧围绕优质米、生猪和草食动物、中药材、楠竹和果蔬5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大力培育壮大一批相应的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以全市15家省、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各类开发大户,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共联结基地90万亩,带动农户30万户。

二是以项目开发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十五”期间,全市共引进外资项目129个,引进外资2.6亿美元,引进市外境内项目1053个,实际到位资金95亿元。以项目开发为动力,全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围绕冶金、建材、能源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制造、化工、制药和农产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壮大了一批标志性的大企业和大集团,打造了经济腾飞的坚实平台。

三是依托地域和环境优势,大力繁荣第三产业。娄底不仅山川秀美,人文底蕴丰厚,而且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全市依托曾国藩故居、紫鹊界秦人梯田、梅山龙宫等70多处人文景观和风光名胜,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相继建成了全省十大市场之一的娄底大市场、九龙小商品批发市场、大汉钢材批发市场等十大物流平台,带动和辐射各类商品集散市场110多家、商品批发商场13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多人。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增长全面提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分别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2005年,经济总量跃升至312.8亿元,增长12.1%;完成财税总收入20.19亿元,增长20.9%,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27亿元,增长21.5%。经济实力和财政状况的好转,着力夯实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根本上为促进社会事业与区域全面发展和加强各类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娄底市委、市政府狠抓就业问题,注重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藏富于民,让社会财富真正增长到老百姓的口袋里。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娄底市委、市政府把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稳定就业。巩固和加强就业“一把手”负责制、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目标进展通报制等制度,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着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和再就业的领域和渠道,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扶持发展一批再就业基地。

近几年全市新建就业基地35个,新安置城镇就业人员14.25万,净增就业岗位9.7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55万人。发挥企业社区互补优势,完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全市13个街道、8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255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

着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和内容,增强劳动者就业技能。近四年全市共组织再就业培训7.85万人,其中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21万人,培训人员再就业率达90%。着力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各级部门减免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各项收费820万元;已有1.2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减免税收1860万元。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23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49元,增长7.4%。人民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从根本上维护和提升了整个群体的利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助民——平衡利益两极

娄底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当地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仍不高,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先富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不容轻视。娄底市委、市政府从政府援助和社会援助两个层面双管齐下,关怀与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积极促进第三次分配,平衡社会利益。

政府援助高投入

为使政府工作充分体现执政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享受更多利益,娄底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重点解决社会保障和贫困地区发展问题。

突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注重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好弱势群体是政府应有之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娄底市重点巩固“两个确保”,加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基金征缴力度,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特困户救助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专项救助相配套、各项优惠政策相衔接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2005年共发放低保资金6330万元,发放救助金284.6万元,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214.8万元;享受低保的贫困职工人数达25368户,71432人,所有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均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投入建设资金665万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8所。加强救灾救济工作,建立救灾应急预案制度,落实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机制,确保灾民得到及时救助。2005年下拨救灾资金3684.5万元,救助灾民25.7万人次,新建灾民新村10个,计248户,恢复灾民住房3.9万间。

突出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注重调节和控制收入差距。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妥善协调先富和后富、巨富和赤贫的利益关系,该市积极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近三年来,市、县两级共抽调干部1640名,组成522个工作队,进驻522个村。共计投入资金和物资6131万元,扶助贫困户14033户,扶持失学儿童复学6076户;新修水渠840.6千米,整修水渠1183.6千米;整修公路3148千米;架设农电网8254千米,农网改造入户77132户,新建、整修学校121所。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居民的生存条件,把贫富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合理的范围之内,有力平衡了社会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

2005年,市财政总计安排资金6909万元,加大对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投入,占市本级预算收入的21.57%,其中安排支持“三农”问题资金、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资金4558万元,再就业担保基金及再就业补助资金717万元;上级增加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补助给县市区达380万元,市本级集中投入2398万元。并连续两年认真组织实施为民办8件实事,着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和维护改善弱势群体利益的问题。

群团组织建奇效

有效维护和协调各群体利益,构筑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娄底市的做法是:

一是充分发挥好工会的作用。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和团结各类职工,积极开展“维权”和帮挟工作,协助推进企业改制改革,服务经济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职工介绍,协助政府促进再就业,为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创造条件。近三年来,总计对24789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为28530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职业介绍,帮助345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进一步深化“双联”工作,为企业排困、职工解难。通过“双联”有134家企业解困,有625家企业在改革改制当中得到挂点领导和联系单位的指导和帮助,共筹集和解决扶助资金9494万元,送去慰问帮挟金2354万元,有贫困职工63100人次得到帮扶,有3731户贫困职工家庭脱贫。广泛开展实施“送温暖工程”,积极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献爱心活动,协助民政部门做好特困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好妇联的作用。妇联按照“城市农村统筹,创业就业并举,外输内转结合”的工作思路,以发展劳务经济为重点,大力开展“十万妇女处湘中,增收致富奔小康”活动,不断团结动员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力地推进了城乡妇女的统筹协调发展。据统计,全市共有外出务工妇女近15万人,经济收入达数亿元。2005年全年,市妇联组织下岗女工和再就业人员培训3万余人次,新开辟社区就业岗位5000多个,帮助近万名下岗女工实现就业与再就业。

三是充分发挥残联的作用。有效利用“残疾人之家”这一载体和平台,积极开展残疾人工作,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全市帮扶工作计划。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使1.l万名贫困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4518名残疾人享受五保供养。开展康复救助,为残疾人减免、补助资金近100万元。以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为重点,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举办职业培训19期,培训残疾人750余名。2005年安置就业人员近5000人,扶持3160名残疾人个体就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2400人。积极开展扶残助学工作,现已资助残疾儿童少年208人、残疾人子女317人和残疾大学生32人就学。

安民——化解利益矛盾

了解民意,化解民怨,排解民忧,协调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娄底社情比较复杂,加上工矿企业比较集中,国有企业改革等各项改革深度推进,下岗职工相对较多,工农矛盾、农企矛盾、就业矛盾也较多。娄底市委、市政府积极从实践出发,探索和实践协调各种矛盾与利益关系的长效机制和维稳机制。

完善工作制度,疏导化解矛盾

为有效应对与化解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首先必须从工作制度和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入手,建立健全积极有效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在实践中该市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把握了四个环节。

推进国企改革,维护职工权益。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不仅是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利益关系复杂和矛盾相对集中的领域。娄底市委、市政府倍加关注,倍加慎重。对在改革发展中原有利益直接受到损失的那部分首先安顿好,通过合理的补偿等办法,尽可能地让他们不受损、少受损,甚至能得益,以减少社会矛盾。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始终把职工利益的有效保护放在首位,做到无情改制,有情操作,坚持妥善处理债权债务,依法依规处置变现资产,严格按政策安置好职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了“两个置换”到位和改制的顺利推进。2004年3月全市国企改革改制全面启动,截止2005年底548家企业全部改制到位,盘活资产24.18亿元,补偿安置职工82669人,移交社保管理的离退休人员24336人,改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迁民。城镇房屋征地拆迁,历来是社会各方利益交织错杂、人民内部矛盾表现突出的敏感地带,不仅是城市管理的难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城镇拆迁过程中,该市建立健全了城市房屋拆迁的配套制度、文件,出台了《娄底市城市房屋拆迂管理实施办法》、《娄底市城市房屋拆迁分户估价机构选择确定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法开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发放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加强对拆迁矛盾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做到提前介入、认真调查、及时处理。如市政府搬迁工程共计拆迁房屋247栋,涉及拆迁群众1368户、4000余人。由于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安置环境,采取“先安居,后乐业”的办法,共拿出土地400余亩,规划建设两个带市场的安置小区,安置了全部拆迁群众,使他们在政府搬迁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完善信访制度,保障群众权益。市委、市政府将信访工作纳入综治范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相关工作协调小组;坚持领导定期接待日制度,以人为本做好信访接待工作。2005年,全市接受群众来信来访29744件次,市本级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0737件次,信访问题排查3批221件,调处矛盾纠纷269起,信访立案237个,使一些信访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有效地维护了信访群众和基层百姓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办好市长热线,倾听人民呼声。娄底市在探索中建立和完善了市长热线管理制度,安排专门人员24小时值班,积极做好市长热线的处理答复工作,耐心细致的接待上访群众。通过市长热线,让人民群众有了更为方便的说话诉苦之处,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对待市民打来的热线电话和接待上访群众,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对市民反映的情况,及时找有关部门摸清情况后及时送给分管市领导,对市民给予有关工作的提议,认真研究处置,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05年共处理答复市长热线电话412件,接待上访群众3000余人次,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善民主法制,打造透明政府

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与公正秩序,营造平等开放透明的发展环境,是理顺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工作中,全市坚持科学决策与依法行政,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打造透明政府,从机制与制度上保障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竞争。

坚持科学决策,营造更为透明的利益决策机制。牢固树立科学决策意识,健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重大决策事项,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努力提高决策的透明度,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切实在重大项目和方针政策的决策执行之前,积极倾听百姓呼声,倾听基层民意,确保每一项决策为百姓和群众所欢迎、能受益。

坚持依法行政,营造更为规范的利益保障机制。市政府专门设立行政许可联合办理中心,统一受理行政许可和其他行政审批项目。同时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有关行政许可规定和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进行了全面清理。对市政府本级地改市以来的所有规范性文件、通告、函和会议纪要进行了逐一排查清理,共清理市本级涉及行政许可保留6个,取消31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核减了1968项,保留项目全部进入政务服务中心运作,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和行政执法部门经费保障制度,扩大了国库集中支付试点范围。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办和政府采购中心实行分离,政府采购进一步规范。认真抓好政务公开,市县乡都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公用事业单位都实行了办事公开制度。

坚持纠风治乱,营造更为公正的利益实现机制。加大纠风和执法监察工作力度,解决一大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大力治理“三乱”行为,通过专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1060.5万元,向农民工退还乱收费91.5万元;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49个,减轻学生负担1240万元,清退各种违规收费455万元,大力整治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实行集中招标采购药品总金额8200万元,占县以上营利性医院购药总金额的91%。加大清偿建设领域两个拖欠力度,清偿工程款1.17亿元,兑付农民工工资3588.68万元。并修改完善了程序性规定和责任追究办法,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35个单位和44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规违纪金额4361万元。

本世纪头20年,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又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统筹协调好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是确保改革发展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娄底人民坚信,在娄底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建立和加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就一定能够形成全市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就一定能够为实现后发赶超、建设小康娄底创造更为和谐的发展环境。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