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为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动力 吕红娟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发展纪实

装备制造业的角逐成为本世纪最激烈的竞争之一。

有资料显示: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的40%,占工业增加值的88%。我国税收将近三分之一来自于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是8000万,占全国工业就业人员的90%。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如何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制造业强国,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东北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是沉疴颇多的国有企业的聚集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复苏对于整个东北的觉醒,乃至与世界装备制造业抗衡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装备制造成为振兴东北、振兴国防事业的引擎。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下属的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典型的老国有企业。经历了建国初期创业的艰苦,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步入市场经济后的她渐渐步履维艰。偌大的企业因重重困境而闻名全国,因濒临破产而几乎归于沉寂。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在重压之下黎明公司大刀阔斧开始了多项改革,终于让企业走出了险地。1998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沈阳黎明走上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现在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已经处在非常落后的状态,这个状况不迅速改变,不迎头赶上,我们国家要实现富强是不可能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某位负责人对着电视台的话筒慷慨激昂地说出这样的话。也正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坚定了所有黎明航空人航空报国,振兴黎明的决心。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一航黎明),这家1954年建立,曾是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喷气发动机诞生地的大型国有企业,从1993年开始却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困境,到1997年亏损总额已达2.3亿元。当时的黎明,以“工作没手套,洗手没肥皂,发工资没有号”而闻名沈阳,扬名航空业内,人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99年,一航黎明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打响了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三大战役,企业终于有了转机。攻城容易守城难,随后的几年,一航黎明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加强自主创新,将改制进行到底,又给黎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的一航黎明,已经成为国产战斗机航空发动机的主要供应商。一航黎明以她的坚毅和智慧,挺起了国企的脊梁,创造了一个中国国有军工企业起死回生的奇迹。“国企改革看沈阳,沈阳改革看黎明”,这无疑是对一个企业极大的肯定和鼓舞。

从辉煌到黯淡

——重温黎明往事

4月末的沈阳已是草长莺飞,生机盎然。

在绿树红花掩映之下的一航黎明显得格外灵动,生机勃勃。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航黎明大门左侧红色的八个大字:

“航空报国 追求第一”。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让我们为之震撼。也许正是这种精神指引着一航黎明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走出困境,走出了另外一片天。

一航黎明历史悠久。早在军阀统治时期,一航黎明作为一个兵工厂,就为张作霖坐镇东北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制造厂。此后,秉承着航空报国之志,一航黎明为我国的国防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6年6月,研制成新中国第一台装配歼5战斗机的涡喷5发动机,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能够制造喷气发动机的第7个国家;

1960年10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代号“东风一号”的中程地对地导弹用液体火箭发动机;

1963年10月,研制成功装配歼6战斗机的涡喷6发动机,这标志着我国制造的战机由亚音速迈进超音速阶段。

几代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黎明航空视察,一批一批的媒体前来调研采访。

历史上的黎明可谓风光无限。

当时光拉到1992年,一个被喻为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春天,伟大改革家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讲话: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有人说,南巡讲话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毕竟市场经济的潮流不可逆转,计划经济终究会被改革的大潮冲走。随着诸多国有企业的纷纷改制,一航黎明也在这个拐点上丢失了“大锅饭”。

犹如温室的花朵突然遭遇改革的劲风,一航黎明显得有些颤颤微微。

观念落后,设备陈旧,机制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在商海的搏击中,一航黎明身上的硬伤渐渐显露,这些硬伤直接导致了黎明公司的步履艰难。

据了解,从1994年至1997年,短短的4年间,一航黎明以每年5000万元的速度亏损,1997年年底核算时,公司已经亏损2亿多,公司总资产价值已小于外债。如此惊人的亏损速度让人无不扼腕而叹,一航黎明已经濒临破产了!

16000多名职工和同样多的离退休人员面临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公司是职工安身立命之本,大额的亏损,造成一航黎明财政上的异常紧张。工人几乎没有按时拿到过工资。公司财务处的小黑板上经常性地写着:工资正在途中。

简简单单的6个字如千钧大石压在公司领导的心头。简简单单的6个字也将职工们从满怀希望拉到了失望的边缘。这6个字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无数技术人才毅然离去,大量人才的流失,招聘会上经常性的无功而返。

职工也要生存啊,这才是市场经济嘛。公司领导们理解他们,可是如果长此以往,一航黎明将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效益差――工资无法正常发放――人才大量流失――效益更差――工资无法发放――人才进一步流失……

直到今天,提起那时的困境,黎明航空人对“工资正在途中”仍然记忆犹新,那6个字成为人们对黎明那个特定时期最深的记忆。

一航黎明曾经尝试开发过民品,沈阳的大小商场一度摆满了自行车、洗衣机、摩托车等黎明生产的民用产品。近200多个的民品项目并没有让黎明挣到太多“银子”,相反,一股脑的民品开发让黎明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人们似乎看到一颗新星摇摇欲坠。

改变是唯一的出路

——改制模式的“黎明特色”

西方有位哲人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妄自菲薄,一个是万念俱灰。”妄自菲薄永远也当不了强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有企业陆续从国家“包办”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转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上世纪末的一航黎明已经朝不保夕。前辈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决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让航空工业的辉煌延续下去。时代赋予的使命已经不允许一航黎明有丝毫的退缩。

改变是唯一的出路,一航黎明开始了新的尝试。

1999年,一航黎明开始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开创了军工企业改制的先河。

上世纪90年代初,黎明成立了企业三产实业发展总公司,三产系统各辅业单位与黎明公司主业分灶吃饭,生产经营相对独立,但没有真正触及到企业产权和劳动关系的实质。

在总结分析80年代中期以来对辅业单位实行“放权让利,自主经营”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黎明公司提出了辅业单位与母体从经营型分离向制度型分离的战略转变。目的是使辅业单位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够脱离母体、独立经营,建立起适应自身发展的组织体制和运营机制,在服务企业与服务社会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当时的情况已经很严峻了:从1997年至1998年,一航黎明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达7000余人,企业由“吃饭”机制、“养人”机制开始向发展的机制转换,但仍然没有脱困脱险。

“还要不要分流人员、怎么分流人员?”“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困扰着一航黎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一航黎明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改制途径。

多年来,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带来的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一直缠绕在身,拖了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后腿。当时的背景是: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的企业,在世界上,在技术领先方面,还极为欠缺。而且,随着国家将要进入WTO,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拖带着大大的包袱,绑着一个沙袋,背着盘盘罐罐,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肯定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航黎明当时的情况更是令人堪忧。有人说,只要将黎明公司的电话簿拿来一看全明白了,上边真正实的生产单位或者是技术研究单位不是很多,其它的那些,都是一些副业性单位,比如说有生活服务公司,有医院,运输处,印刷厂,一些生活服务保障等单位。

除此之外,人的问题在过去一航黎明改制之前更为凄惨,产值不到六个亿,当事人却高达一万七千多人。由此可见,当时员工的平均贡献率非常之低。

从1999年开始,一航黎明领导班子确立了“精化主业,分离辅业,优化结构,转变机制”的发展战略,以“改革、改组、改制,加强企业现代管理”为战略实施的基本措施,以主辅分离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在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上,确定了人往改制企业走,实现转制再就业;钱从非经营资产来,实行资源重组利用。

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黎明公司身上的担子越来越轻了,但是要想彻底摆脱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黎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0年3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朱镕基总理听取了一航黎明关于企业改制和下岗职工安置情况的汇报,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给黎明的改革打了一剂强心针。

改制的单位,实际上大多数都是非创造利润或者非经营利润单位。一航黎明从1999年新叶服装厂改制开始起步,此后经过新的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6年来成功地完成了对印刷厂、运输公司、房屋开发公司、建筑公司、生活服务公司、二四五医院等13家辅业单位的改制,重组了11个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主辅分离改制,企业明显改变了传统体制下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管理方式,主业与辅业通过制度创新,各自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呈现出了主业兴旺、辅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短短的几年,黎明公司已从3万多人精简到现在的11000人;曾经负债2.3亿元的老大难企业,一跃成为年产值10亿元的优秀国有企业,并被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评选为世界优秀航空零部件生产供应商。

2005年,由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办、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十二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在京正式公布。在此次评选中,一航黎明上报的管理创新成果――《军工企业“归核”发展战略及实施》被评为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成为2005年度全国军工行业中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国企老大哥一航黎明终于冲出了黎明前的黑暗。

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

——自主创新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有了自己的才好。”

1964年6月25日,邓小平到一航黎明视察,在观看涡喷7发动机样机时,他询问了涡喷7发动机与美国某型发动机的情况,并意味深长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这是对黎明自主创新的殷殷期待。1964年,中国面对着比较严峻的国际形势。一方面,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在处处“打压”新中国,另一方面前苏联老大哥与我国关系交恶,陆续撤走了援助中国的重点项目技术人员。此时,中国人民应对世界风云变化的最好办法就是毛主席所提出的“自立更生”。所以,在当时依赖自己力量建设新中国,成了社会主旋律。而这个主旋律在军事工业上体现更为鲜明。无庸讳言,国防事业体现了国家安全,靠他人帮助建设不了安全的国家。航空发动机是控制制空权的核心产品,要求生产该产品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国防的主动权。

按照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黎明公司于1966年12月,在缺乏关键技术资料、在没有国外技术专家指导的情况下,成功地研制出了国产涡喷7型航空发动机,它标志着我国喷气式航空发动机从修理、仿制进入到了独立自主,自行开发设计研制的新阶段。

有媒体评价,在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失去了坚守自主品牌的定力,削弱了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不少地区接近了这样那样的“制造基地”。

作为国防事业的关键行业,一航黎明决心彻底摆脱这种局面。

“黎明”有资格说这番话,在装备制造业的最尖端领域,比如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黎明”打破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令世界同业为之一震。

2002年5月20日,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昆仑”发动机通过国家设计定型审查,在“黎明”问世了。

“昆仑”发动机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中等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工程研制完全遵守国家军用标准和发动机型号规范,发动机采用了数十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设计、制造和试验立足于国内。

抚摸“昆仑”,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严成忠激动得热泪盈眶,“人说十年磨一剑,而我们航空人为实践这一梦想付出了18年。”“昆仑”的诞生,可谓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扛鼎之作,它标志着我国已具备独立自主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基础和能力。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翻开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随后,黎明公司与国内很多厂所联合,又成功地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QD-128、QD70、QD185等多型燃气轮机,R0110重型燃机也中标国家“863”计划,通过设计定型,进入制造阶段。黎明航发也因此成为国家航空工业建设中的大型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和轻重微型军民两用燃气轮机制造总成基地。

在自主创新方面黎明航发捷报频频。2005年底,“太行”发动机通过设计定型,转入小批量生产和生产定型。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高性能大推力的双转子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表明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水平已具世界竞争力。

自主创新提高了黎明航发的快速反应能力。如果作个假设,假如没有“昆仑”、“太行”,假如我们的航空发动机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那就只能全盘引进,当然还要以人家肯卖作为前提。那样,航空军事装备这样的命脉行业就只能仰人鼻息,让人牵着鼻子走,根本不能满足国防建设的战备需要。在事关国家安危的命脉行业牢固确立自主品牌,它的意义就仿佛我们自己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在世界上的影响一样,因为有了中国因素的存在。虽然“黎明”自主品牌的航空发动机包括燃气轮机在内,总的产值不多,不过几亿、十几亿元,但重大装备自主品牌的无形价值抵得过百亿、千亿元。虽然国内自主品牌普遍有形价值不大,实物生产规模不大,但一个自主品牌就是一面旗帜,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自主品牌的占位意义已超过其本身。

怎么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坚持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这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持续发展的关键。黎明航空人有深刻认知。他们说,不论生产流通有多么的全球化,都掩盖不了工业体系和自主品牌的地缘性。经济全球化挖掉的只是生产和流通的封闭性,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有利于己的游戏规则,正在进行通吃其他国家自主品牌的实践。而且发达国家已经在诸多领域抢占了有利地形,特别是高科技领域、高附加值产品。任何时代高科技总是凝聚或表现在竞争最极端的领域,比如航空航天业,国防军事工业。在这些命脉领域,只能自主品牌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必须把我们自己的产品打向世界市场,必须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必须作到甚至有一些产品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国做得最好,要做到这个程度,中国才有安全感。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自主创新都是必然,这也是黎明航发孜孜以求的动力所在。一航黎明的自主创新使其科技研究硕果累累。新一代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腾飞赢得了信心和希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自主创新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专家,巩固了发动机领域产学研协同互补的统一战线,凝聚起航空发动机行业跨越发展的支撑力量。

思想是一切行为的“总开关”

——以文化打造生产力

6年前,也就是1998年,企业负债率达到104%,经济完全走入低谷的一航黎明,在上级领导的特别关注下调整了企业领导班子。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适时地启动了企业文化这一新兴的管理理论,把凝聚人心,提升士气,规范员工行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点,在各项工作中,坚持“思想教育先行,文化建设开路”,在实践中摸索构建出了具有鲜明一航黎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推行与实践,助推了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了企业科研生产的发展。公司不但成功地摆脱了困境,而且实现了经济三年三大步的跳跃式发展,成为国家六大国企改革典型之一,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三年脱困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成为一航黎明宝贵精神财富,为实现新的战略转变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2002年,在一航黎明处于整体向上发展的重要时期,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文化自觉的高度站位,始终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

一航黎明新的当家人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变革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文化的再造,因为无论哪一种变革,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是一切行动的‘总开关’,只有这个‘总开关’好使了,才能创造出一种‘上下同欲’的价值观,保证企业稳步发展。”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得到了黎明公司高层的普遍认同。

在实践中,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迈进。紧密结合企业不断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理念,并在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使公司企业文化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2004年,经过几年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完善,黎明公司的企业文化日渐成熟,形成了独具一航黎明自身特色的践行模式。

一是以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文化思维,推动了企业体制创新。结合企业实际,以积极的文化思维,构建黎明公司末来资产组织形式和体系框架,这种体制框架改变了黎明公司仅仅是国有独资的单一的资本结构,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为加快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以流程再造的文化思维,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用逐步推进精益生产再造生产流程,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以“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模式整合技术系统,由此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模式开始在黎明公司实施,推动了企业的管理创新,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是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从三个层面展开技术创新:一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高起点进行技术改造,保持工艺装备的领先;二是面向市场,不断开发、研制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保证产品具有高的质量、低的成本;三是面向未来,抢占航空制造技术的制高点,进行自主创新,以超前研究为先导,突出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保证航空制造技术的先进性。

在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为了使独具黎明公司持色的企业文化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一航黎明决定向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申请成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2004年10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对黎明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论证鉴定评审。经评审团成员综合评审后一致认为,黎明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企业持色,符合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创建精益制造型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系统性、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和广泛性的推广价值,符合建立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基地要求。

2004年10月6日,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向一航黎明颁发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牌匾。一航黎明成为航空系统、也是辽宁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与此同时,在2003年和2004年,一航黎明连续两年获得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颁发的“企业文化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成果”两项奖,在2004年11月13日,中外企业文化龙岩峰会上,董事长、总经理姜伟获得个人贡献奖。2005年,一航黎明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评为2004-2005年度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姜伟荣获2004-2005年度全国文化管理企业家奖。

东风吹来满眼春。经历了计划经济转轨时的阵痛后,沈阳黎明挺起了脊梁重新起跳了!她以自己的豪气还了国人一个奇迹。

几年来,一航黎明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21.59%,利润年平均增长84.75%,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年增长17.95%。

目睹了一航黎明历史性的变化,有人编了句顺口溜:经济指标高速增长,接连创造历史纪录;新品研制连续突破,制造技术不断进步;企业管理明显加强,新型管理日渐深入;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公司面貌赏心悦目;员工收入逐年增加,职工福利日趋丰富。

这种变化不由让我们想起了《黎明之歌》:

黎明是根,中华是魂,

我们是敢闯新路的黎明人。踏着改革风浪走,

迎接挑战担重任。忠诚敬业赤诚的心,

勤奋自强是根本。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

愿为振兴航空向前进。

……

也许,正是“振兴航空”的信念和歌词中传达出的振奋人心的力量指引着一航黎明走出了寒夜漫漫,迈出大步,迎来了新的黎明。

一航黎明前进的足音深刻地响彻在人们的心里,她骄傲地向人们证实:这里的黎明不再静悄悄……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