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昆山经验”对全国具重要示范意义 邓聿文  
 

5月17日,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政府和人民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昆山经验)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者认为,“昆山经验”充分证明了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特别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是正确的,对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以自费开发为起点,坚持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昆山之路”。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0亿元,三年翻一番多;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16.8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332亿美元,三年翻两番;在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三年连跨三大步,去年跃居首位。到去年底,经过省专家组的考核,昆山 率先实现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其中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核心指标分别达到7855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16809元和8519元,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

来自江苏省委和省政府、昆山市以及中央政研室、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围绕昆山经验进行了研讨。大家普遍认为,昆山经验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利用倒逼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对资源环境制约,昆山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建立健全以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影响为核心内容的项目评审筛选机制;推动分散建设向集聚发展转变,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初步实现了城乡空间合理布局、资源集约利用。第二,立足富裕人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同时,努力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第三,坚持城乡统筹,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打破城乡户籍壁垒,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为了切实打破城乡分割,把市域92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江苏省委副书记张连珍指出,昆山经验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现实路径与不竭动力。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是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是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领导班子团结奋斗,坚强有力,是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强调,昆山经验无论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有意义。昆山经验的核心,在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它的示范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昆山人民以实践的权威形式证明了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特别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是正确的。二是昆山的经验证明,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只要政策对头,是能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是昆山的经验证明,欠发达地区农村,只要用好自己的资源等基础条件,也是能够有步骤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认为,江苏通过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科学引导全面小康建设实践,为全国和其他省份制定指标体系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尤其是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发展特点,明确了具体的实现时间表和时序进度,每年进行测算,并负责向社会公布,这样不仅体现了政府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也体现了很好的执政智慧。

中央政研室副主任郑新立也认为,江苏率先制定的省级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是实事求是的,又是科学全面的。把全面小康定量化,并加强考核,既增强了各级政府的紧迫感,又对全面小康建设以正确的政策导向。江苏的这一做法,值得各地推广。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提出,昆山以创新性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既独具特色,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径:一是外资内资双轮驱动,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并举,加速推进产业升级;三是强化规模和集聚效应,转换经济增长模式;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体制机制新优势。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则把昆山经验与“新苏南模式”联系起来,他认为科学发展要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两者不是此消彼长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科学发展也不是不要增长和速度,而是要求增长速度和质量能够相互促进。而以昆山为代表的“新苏南模式”的特色就是以高质量求高速度。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