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警惕金融步入投资热的陷阱 张国云  
 

五一节前,笔者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14个省市服务业座谈会,得知当前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前年和去年的总量矛盾基本得到缓解,保持了一个高速度、低通胀,高效益的增长势头。但是目前经济运行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和货币供给过大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警惕,提防过快的投资为金融设下一个铺满了鲜花的陷阱,断送掉这几年宏观调控的辛劳。

经济过热迹象隐现

当我国经济从2002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跑道, 这个高速增长留下三大特征,一是出口大幅度增加,二是房地产市场大幅度增加,三是贷款大幅度增加。从2003年、2004年、2005年到今年一季度,贷款上升了9万亿左右,中国贷款规模几乎增加了一倍。

——投资数量过多,增幅过高。一方面是今年投资过快的增长,新开的项目多,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增长是我们四年来最快的,一季度的GDP的增长也是近四年里最快的一年,达到10.2%,这里面就是投资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27.7%,城市达到29.8%,特别是新开工项目增长了30%,很可能这种投资增长势头还会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今年是“十一五”开局第一年,2005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前两个月很多地方政府换届,3月份开始上项目就比较多。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比较高,是一季度投资较高的主要原因,从一季度来看,新上的项目比去年同期增长31000多个,其中仅3月份就上了20000多个项目。加上一些政策的因素,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支持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振兴东北,中部崛起,西部振兴,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比较快;支持一些重大装备业的改造等等,成为一季度投资趋高的重要因素,比如农业增长了47%,铁路增长57%,卫生和社会保障增长38%,金属制造业增长70%左右,交通设备制造业、矿山投资增长等增长40%以上。

——信贷增长过快,风险加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银行的信贷投放过多,银行信贷一季度把全年的信贷的指标差不多用了一半。从结构上看,今年1季度贷款较去年同期多增的5193亿元中,主要是企业贷款多增了5153亿元;其中增长最快的又是票据融资,同比多增了2039亿元。这既是企业存款定期化派生的融资需求,也是银行在目前流动性充裕和资本充足率的双重约束下,权衡风险和收益的选择,而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911亿元,则和近期投资增速的加快密切相关。加上储蓄存款增加,我国的总体储蓄率比东南亚储蓄率高10个百分点,外汇储备比较多,货币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是我们这次投资增加较快的一个原因;银根比较松,这个也和商业银行的改革联在一起,现在改革都要追求效应,汇改至今,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持续的低利率环境,给商业银行配置资产带来很大的难题,充足的流动性给信贷扩张提供了基础。虽然各家银行在央行“窗口指导”的压力下较为谨慎,但市场逐利行为形成合力,终于导致信贷规模超额增长。除了贷款之外,其他的资金应用渠道比较狭窄。在没有其他投资渠道的情况下,银行只能增加贷款,进而引发固定资产投资的升温。

——工业生产,进出口贸易顺差比较低。今年的工业增长比较快,一季度是16.7%。4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一季度工交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全国投资增幅超过35%的省份有16个;分行业看,制造业30个行业中,投资增幅超过40%的有16个。不少地方仍存在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少数地方出现落后项目死灰复燃的情况。

出口在去年比较高的增长的势头上,又保持了20多个增长点,进出口的增长达到了25.8%,贸易顺差是200多亿,一季度的整个外汇又增加了500多万,现在世界美元外汇储存已经占到第一位。银行方面资金运用的环境比较差。前两年,大幅投资造成的行业过剩,造成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效益不是太好,亏损额呈扩大趋势。日前,钢铁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已上升了1.3倍,这将加剧银行坏账的风险。

应对投资热路径选择

投资过热这种反弹的趋势,说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还有一个过程。国务院已明确提出,下一步将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必然紧缩,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将会大幅下降。

当务之急,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建议采取货币紧缩与行政调控双管齐下的方略,即紧缩政策除提高存款准确备金率、提高利率等货币政策外,还应配合使用行政调控手段。

行政调控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十一五”规划中的GDP增长率7.5%是正常增速,超过9%就不适宜了。当前还缺乏必要的金融环境和条件,特别是中国的货币市场工具还相当缺乏,甚至可以说是单一,目前尚无法完全依靠价格调控来对信贷和货币供应加以控制;同时,地方行政干预也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地方行政的项目投资冲动会演化为金融机构信贷扩张,最终使得货币政策操作不能有效地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货币政策意图无法得以彻底实现。具体行政调控手段是:

首先,不以GDP论英雄。目前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是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引致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增长率,以此来体现政绩。解决的办法则是建立全绩效评价和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改变地方政府考核体制,不能只以GDP增长为考核手段,还要把环保、节能等纳入考核体系,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其次,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紧缩的货币政策要配合使用行政手段,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势头不减,建议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诸如地方出售土地的收入等纳入预算管理,这样才能使地方不拿预算管理之外的大量资金去搞政绩工程,才能抑制各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

再次,加强行业调控。抑制经济过热的一个直接的手段是加强行业调控,包括钢铁、水、电、天然气等资源品的价格调控。资源品价格上调会减少盲目投资与过剩生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过热。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价格调控也会发挥同样的作用。

第四,落实更有力的货币政策。“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是当前调控的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但政策可以做有限的调整,要警惕贷款的过度增长以及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导致的过度投资。针对我国目前市场货币供应偏多,为防止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的上升,从金融政策看,应采取“多管齐下”的组合政策。

一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提高利率。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8日起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说明贷款利率的调整序曲已奏响。适当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收回市场多余的货币,通过乘数效应,使得银行的可贷资金能够按计划减少,紧缩的力度也可以大体计算出来。先动存款准备金比例比动利率负面影响小,但不排除,视市场情况发展,可动利率手段,这可能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当然,提高利率可能会带来炒汇的风险,但与美元利率相比照,人民币利率仍有提升空间。

二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目前多家银行互相竞争的”银政合作”,隐藏着相当大的风险。几百亿上千亿的“银政合作”授信贷款,各级地方政府不存在担保的法律地位,有些担保手续根本不健全。大量贷款受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诱惑,风险极大。在这样的货币形势下,有必要采取一些应急的行政手段,如对商业银行的“银政合作”项目进行具体检查监督,等等。

三是切实加快外汇市场的改革。当前偏多的货币供应与有管理的汇率政策相关。鉴于中国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度和国民经济的承受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的调控应坚持“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原则。但要在当前国内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必须有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的政策相配合,内外结合,才能奏效。为此,进一步加快外汇市场的改革,贯彻“宽出严进”的方针,正确判断适度的外汇储备,保留7500亿元左右外汇储备量,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尤其应该尽快出台针对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有限制政策,减轻汇率政策实施中的“漏洞”压力,对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十分有益。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