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联合国人权工作的新开端 姚琨  
 

第60 届联大于5月9日,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首届成员。191个联合国成员国全部出席。中国以146票顺利当选为第一届人权理事会成员国。

竞争激烈 中国高票当选

成立人权理事会的构想最初源于2004年底出台的名人小组报告,但当时仅仅作为一个长远目标。安南在2005年3月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以较小规模的人权理事会取代人权委员会”的设想。去年,在安南和西方国家积极推动下,联合国首脑会议《成果文件》最终采纳了这一设想。今年3月15日的第60届联大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同意设立人权理事会以取代“信誉不佳”的人权委员会。人权理事会由47个成员组成,按照地域分配席位,其中非洲13席,亚洲13席,东欧6席,拉美和加勒比地区8席,西欧和其他国家7席(包括北美和大洋洲)。理事会成员由联合国大会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当选成员必须获得联大191个成员国半数以上支持(即至少96票)方能当选。

围绕人权理事会成员的首届选举,各方展开了激烈争夺。共有64个国家报名参加此次成员国的角逐。据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信息,亚洲和东欧的竞争最为激烈,亚洲共有中国、日本、伊朗、伊拉克等18个国家参与竞争13个席位,东欧共有俄罗斯等13个国家竞争6个席位。在9日上午的第一轮选举中,东欧地区只选出了俄罗斯、波兰和捷克3个国家,其余参选国均未达到96票。经过下午的第二轮和第三轮投票,才最终选举产生其余的3个成员国。联大有关决议还规定,成员任期应间隔错开,由抽签决定任期长短,任期有一年、两年和三年。人权理事会每年改选三分之一左右的成员。选举结束后大会随即进行了抽签仪式,由联大主席埃利亚松主持。人权理事会47个当选成员的名单如下:

非洲地区组13席: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南非和突尼斯(任期均为1年);加纳、加蓬、马里和赞比亚(任期均为2年);塞内加尔、毛里求斯、吉布提、喀麦隆、尼日利亚(任期均为3年)。

亚洲地区组13席: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巴林(任期均为1年);巴基斯坦、日本、斯里兰卡和韩国(任期均为2年);孟加拉国、马来西亚、中国、约旦、沙特(任期均为3年)。

东欧地区组6席:波兰、捷克(任期均为1年);罗马尼亚、乌克兰(任期均为2年);阿塞拜疆、俄罗斯(任期均为3年)。

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组8席:阿根廷、厄瓜多尔(任期均为1年);巴西、秘鲁、危地马拉(任期均为2年);墨西哥、乌拉圭、古巴(任期均为3年)。

西欧及其他发达国家地区组7席:芬兰、荷兰(任期均为1年);英国、法国(任期均为2年);瑞士、德国、加拿大(任期均为3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9日表示,中国当选为人权理事会成员将有利于该理事会在世界各地促进和保护人权的伟大事业。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促进和保护人权及基本自由,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中国政府支持人权理事会以公正、客观和非选择性方式处理人权问题,加强不同文明、文化和宗教间的建设性对话与合作。

放弃参选 美国举动耐人寻味

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中、俄、英、法4国都参加了此次人权理事会首届成员的竞选,并均在第一轮选举中顺利胜出。而一贯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却早在4月6日就明确宣布,美国将不参加联大举行的首届人权理事会成员的竞选。美国此举看似反常,实则有多重考虑。

加强联合国框架内的人权机制建设,一直是美国的联合国外交的重要一环。美国多次批评原有的人权委员会效率低下,存在所谓“侵犯人权的成员国审查民主国家”的情况,因此敦促尽早成立人权理事会以取代人权委员会。美国国会甚至一度以减少美国缴纳的会费为要挟,要求联合国加快人权理事会改革的步伐。但是在人权理事会创建过程的讨论磋商中,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见,执意要联合国接受自己的标准,如坚持人权理事会成员数应限制在30个以内、候选国必须得到联大投票国家的绝对多数(2/3)支持,并试图通过规定入会标准等方式,抬高入会的门槛,以方便其掌控人权理事会。美国此举遭到了联合国大多数会员国的反对,但是美国仍然态度强硬,称如果不接受美国的方案,人权领域就无法实现“实质性的改革”。美国表示坚决“不愿与那些人权记录不良的国家为伍”,并在3月15日联大通过决议成立人权理事会时,投票反对。这种“软中带硬”的姿态,实质目的是给人权理事会施压。美国此次放弃参选,正是美国一贯的强硬政策和单边主义的一种表现。此为其一。

其二,美国放弃参选,也有“苦衷”。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关塔那摩和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丑闻,使得美国“正义”和人道主义的形象大打折扣。联合国人权委员会2005年10月10日向联大提交报告,批评美国在关塔那摩的特别军事法庭违反了国际人权标准。2005年夏天,美国在“卡特里那”飓风救援中暴露出的国内人权的“不良记录”也损害了其作为“人权旗手”和“人权保卫者”的国际形象和号召力。加上之前美国对3月15日投票成立人权理事会多加阻挠,甚至一意孤行投票反对,可谓失尽人心。在此种形势下,美国参加理事会成员的选举,未必有绝对把握当选。美国放弃此次参选,也是为了避免重蹈2001年落选人权委员会的覆辙,可谓有“自知之明”的选择。

其三,美国放弃参选,还有“以退为进”的策略性考虑。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4月初表示,美国不想与其他西方国家竞争人权理事会预留的7个席位。可见,美国放弃参选,不仅可以让与它人权观点相近的其他西方国家胜出,增强西方国家在未来人权理事会中的整体力量;而且不受人权理事会章程的限制,更便于它继续在理事会之外施加压力和发挥影响力。美国政府明确表示,美国将参与人权理事会的工作,在政治、外交以及财政方面对人权理事会给予支持,并与其他国家共同促使该机构严肃处理侵犯人权的国家。美国更进一步“暗示”,如果联合国的工作效率提高的话,美国明年可能会参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竞选。

虽然美国没有参选,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美国将继续高度关注人权理事会的后续工作并继续施加影响。

影响深远 联合国人权工作的“新开端”

设立人权理事会,是去年联合国首脑会议做出的重要决议,也是联合国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继去年底成立建设和平委员会后,联合国在机构改革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是联合国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以全面应对21世纪发展、安全和人权三大领域的新老挑战的重要举措。同人权委员会相比,人权理事会的地位和权威性更高。原有的人权委员会为经社理事会下属机构,其成员由54国组成的经社理事会选举产生;新成立的人权理事会目前直属于联大,由联大191个成员国直接秘密投票产生,代表性更强。

本届联大主席埃利亚松对选举顺利完成表示满意,认为“选举结果反映了联合国会员国的意愿,也是联合国机构的意愿”。选举的成功举行是联合国人权机构改革的一个里程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此也感到鼓舞,称这意味着“联合国人权工作的新开端”。

根据联大相关决议,人权理事会首届会议将与6月19日在日内瓦召开。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