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田纪云同志谈万里(上) 田纪云  
 

农村开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粉碎“四人帮”后,万里同志被派到农业大省安徽省任省委第一书记。安徽曾受到极左政策的严重破坏,本来的产粮大省弄得许多农民没饭吃。

万里在安徽经过大量调查,对农村农民的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 他说:“1977 年6月,党中央派我到安徽当第一书记。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又是‘左’倾错误的重灾区。‘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推行学大寨的那一套‘左’的东西特别积极,农村问题特别严重, 农民生活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样,门窗都是泥土坯(做)的,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人民公社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农民的积极性没有了?我刚到安徽那一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 ,40 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怎么能不犯愁啊?”“人民公社化后发生的三年困难时期 , 到处浮肿病 , 饿死人。据了解,光安徽省的所谓非正常死亡人口就三四百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左’了那么多年,几乎把农民的积极性打击完了。”

当安徽省有些地方暗地搞包产到组的事情汇报到省委后,万里同志立即批示“我看可以试验。”1979年2月初省委又开会专门讨论包产到户问题,不少人因为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挨过批判,不敢表态。万里说: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过去批判过的东西,未必是错误的,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试验,我主张在山南区进行包产到户试验。

山南区的试验很快见到成果, 并传到别的地方,滁县地区很快就有17%的生产包产到户。农民说,大包干就是好,保证一年能吃饱。1979年虽然安徽遇到旱灾,但农民积极性高 , 粮食还是增产了。当时还在国务院主管农业的陈永贵说万里是“好行小惠”。安徽干部却说:几千万人有了饭吃,还卖余粮给国家,难道这是小惠吗,与国与民都是大实惠。

后来,包产到户在全国引起争论,农民暗里悄悄地搞,基层干部暗地支持,怕说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在这种情况下,万里是第一个站出来为包产到户正名的。1980年1月, 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万里说“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似,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变,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公有的,生产队有权根据情况加以调整。”不久 , 四川、内蒙、 河南、贵州都普遍推行包产到户。因此,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说:“包产到户,万里第一 , ( 赵 ) 紫阳第二 , 周惠第三。”.1980 年 4月2日,邓小平同志同万里谈话时,充分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同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另一次谈话中又一次称赞安徽风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 , 改变面貌。邓小平说,“有的同志担心 , 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由于当时国家农委主要负责人不大赞成农村搞包产到户 , 中央于 1980年3月调万里同志任国家农委主任 , 全面主持农村改革。万里上任后 , 首先组织农口各部门大批干部赴各省农村调查 , 倾听农民意见。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和基层干部赞成包产到户。已包产到户的增产明显。

在摸清全国情况的基础上,万里主持召开农委党组扩大会议 , 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在这次会议上万里批评了左倾残余思想在农村改革上的表现。认为不肃清“左”, 农业永远不能翻身。

随后 , 国家农委起草了一系列文件,总结了很多经验 ,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将包产到户规范为双层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在全国推广。万里同志在邓小平、胡耀邦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 , 还主持制订了5个“一号文件”,使中国农村改革有序前进 , 创造出了举世震惊的奇迹――八亿农民平稳地从人民公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 谱写新的篇章 , 农业连年丰收。

万里担任副总理后 , 仍然主管农业 , 对全国农村改革把脉定向 , 对农村工作做出过许多正确的指示。在他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间 , 还为全国农村发展制定了许多法规。

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护大包干 , 围绕农民这一伟大创举的不同声音和争论不绝于耳。特别是当时若干基层干部因失去了昔日大集体、大锅饭时代的权力 , 对家庭承包 , 经营就是想不通。有的说:“辛辛苦苦几十年 , 一夜回到解放前。”更多的人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水利工程管理怎么办 , 大型农业机械怎么办 , 集体工副业怎么办 , 农田基本建设怎么办 , 计划生育怎么办 , 民兵训练怎么办 , 等等。言下之意是“单干不如集体” 。

为了实地考察农村改革发生的变化 , 研究农民在实践中是怎样回答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1982年11月30日至12月28日 , 在我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分管经济工作的时候 , 根据万里的指示 , 我率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12人工作组赴山东、河 南、四川作了近一个月的农村经济调查 , 撰写了三篇考察报告。这些调查报告客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 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农村改革的喜悦和期盼 , 对我任副总理后在领导中国农村工作、 坚持和完善农村改革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调查组写的三篇调查报告 , 万里非常重视 , 根据他的批示 , 先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作为内部文件印发 , 后由《人民日报》连载。这些调查报告 , 以无可辩驳的大量事实说明:

第一、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 衷心拥护在农村实行的以家庭联产为主的责任制 , 农村形势一派大好: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 农业生产连年增产 , 基本解决了建国三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吃饭、穿衣问题 , 到处呈现一片兴旺发达景象 , 新房多 , 林木多 , 牲畜多 , 赶集上会的人多 , 农村集市贸易空前活跃。所到之处 , 流传着许多赞美党的政策 , 赞美现实的顺口溜。例如“大包干是摇钱树 , 不出三年都变富。”“过去‘三靠’ , ( 即吃粮靠返销 , 生产靠贷款 , 生活靠救济 ) , 越靠越穷 , 现在‘靠三 ’, ( 即靠三中全会路线 ) , 越靠越富。”“过去是:地瓜干当主粮 , 老母鸡是银行。现在是:粮满囤、油满缸 , 穿新衣、盖新房 , 光棍汉子娶新娘 , 大把票子存银行 ,日子越过越舒畅。”

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已扎了根 , 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家庭承包初期基层干部担心出现的一些问题 , 有的已经解决 , 有的正在解决。已经解决的有:水利设施的使用管理;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集体牲畜的分包养用;作物布局的调整;集体债务偿还;烈军属、五保户的照顾;干部报酬;义务工的摊派;农田造林的收益分成等。正在解决的有:地块的调整;各种合同的签订;集体财务的整顿;提留的管理使用;机耕、植保的统包;集体工副业的承包等。

实践证明 , 广大群众是勇于实践、富于创造的 , 他们既然选择了大包干等形式的责任制 , 就一定会想办法完善它 , 发展它 , 使之更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也证明,责任制已经不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 , 而是作为一种原则 , 在种植业以外的各个领域推广。人们说“责任制是个宝 , 用到哪里哪里好”, 农业包,副业包,社队企业包 , 商业包 , 连农村教育也搞包干责任制。一个“包”字 , 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 , 大大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 农民购买力的提高 , 提出了改革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作为农村商业主渠道的供销合作体制的必要性 , 长期实行的由国家“独家经营”的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了。报告提出了改革初步思路。

通过这次调查 , 我们深刻体会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 , 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强劲的生命力。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 、“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 的真正含义。

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党中央并没有下命令 , 说一定要在哪年哪月全面推开 , 而是由于各地看到承包以后所显示出来的优越性 , 很快自发推广的。有的地方想挡也挡不住。结果 , 实践证明凡是实行了家庭承包的地方 , 农业生产状况迅速改观 , 出现了惊人的增长。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在事实面前 , 绝大多数同志的思想逐渐统一起来了 , 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开 , 并且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完善 , 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 ,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中国农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伟大创造。其伟大之此就在于 , 它使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劳动者获得了第二次解放 , 而这一解放的实质 , 又在于使农民获得了对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经营自主权 , 获得了对自身及其劳动所创造价值 ( 大部分 ) 的自由支配权。

1989 年那场政治风波之后 , 有的同志想借社会主义教育之名 , 否定农村改革的大方向 , 要让农民重走“一大二公” 的合作化道路。万里同志在邓小平等同志支持下 , 与其他同志一道坚决顶住了这股错误思潮。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说:“这次十三届八中全会开得好 , 肯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一变就人心不安 , 人们就会说中央的政策变了。…… .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 , 一定要长期稳定。……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摘自2006年第5 期《炎黄春秋》田纪云《万里:改革开放的大功臣》)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