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拉美农村:疼痛的沃土  
 

在巴西的圣保罗,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等诸多拉美国家的大城市里,乞丐随处可见。他们有的倒卧街头,有的在立交桥下安营,有的甚至在市政大厅前的广场上扎寨。而市郊小山包上密密麻麻、重重叠叠的贫民窟,与市区内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形成了刺眼的反差。

“在过去的20年里,生活在绝对贫困状况下的农民人口数量从3990万增加到了4640万,这意味着近几年来收入的增加不足以抵消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贫困的增长”。

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2005年报告的数据,显示的是“拉美现象”、“拉美陷阱”——“有增长、无发展”,社会贫富悬殊。

二战后的三四十年间是拉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形成了两股大流。第一股由男人、妇女和儿童组成,他们是各地的无地劳动者,靠打短工维持生存,一年四季在农村中流动,甚至跨国流动,寻找临时性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保障。

另一股主要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组成。他们盲目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就业机会严重不足。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干简单体力活:当街练摊、送外卖和邮件、为人帮佣、干小时工等,生活困难,居住条件恶劣。环绕城市的大片穷人部落形成,贫民窟逐渐包围了城市。

目前,拉美贫困人口中65%是城市居民。

另一方面,拉美地区农村人口在持续减少,农村的贫困化并没有得到改善,农村仍面临城市化挑战。

有人把“拉美陷阱”归咎于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而有人则认为,经济结构失衡是拉美“落后”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在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过程中,重工轻农的政策是造成“拉美陷阱”的原罪。

进口替代工业化,曾经造就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墨西哥奇迹”和“巴西奇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及其出口为拉美国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然而这些外汇收入并没有用于农业再投资,而是被投向当时处于优先地位的工业领域。由于长期缺乏投资和技术革新,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量不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是通过“扩大农业边疆”的道路来维持的。更糟的是,新开发的土地并没有分配给中小农业生产者,而是逐渐集中到了本国或外国的大农牧业集团手中。

此外,由于历史上的大地产制度,拉美农村土地占有高度集中。20世纪50-7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进行过各种土地改革,但总体上没有改变广大农民无地、少地的境况。

拉美农业现代化走的是发展机械化、集约化的现代农场的路子,它加剧了农村的社会分化。政府提供的农业信贷、农业补贴、价格保障、技术援助等各种优惠主要被大、中型农业企业主们所享有。在激烈的竞争与兼并过程中,很多中、小农户走向破产,农村劳动力被进一步排挤出来,并涌入城市,从而给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曾说,从长期看,决定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能是农业部门。而农业,已经成为拉美经济发展的“瓶颈”。拉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为全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参照。

(2006年第5期《半月谈》谌园庭)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