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农地转让公有化与公共权力私有化  
 

“凡是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在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浪潮中,在发展地方经济的目标下,土地交易日益频繁,土地征用量大面广,积聚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以至导致恶性群体性事件,一些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成为土地腐败和土地掠夺的直接责任者。而且,地方政府主导的违法征用,几乎全都以侵犯农民利益为主要表现,并从这一掠夺行为中,满足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获取钱财与政绩的私利追求。

之所以土地违法现象严重,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缺乏可靠保护,法律排除了农民转让或出租土地的权利;二是惊人的获利空间让公共权力私有化获得巨大动能,监督的空洞乏力与惩处的形式主义,更加剧了这一权力天生的私有化趋势。归结起来就是:农地转让的公有化与公共权力的私有化。两者既有“合谋”关系,又有“共生”关系。

国有土地可以批租给市场,集体土地却只能由地方政府“代理”。当前,农地要转为非农业用途,合法通道只有“国家征用”,实际上也就是地方政府的征用。因为农民以及农民集体,是没有转让或出租土地权利的,虽然他们是该土地的所有者。换言之,农地已经被法律置为砧板上的“待宰羔羊”,“所有者”的财产处置权,只能任由法定的惟一“代理者”随意行使,而没有任何反抗或主张的能力。由于权利和信息的不对等,完全主动的地方政府掌握了对“公共使用”(征用的前提)、“公平补偿”和“法律程序”的“最终解释权”——“代理者”越权轻而易举,傀儡“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自然得不到保障。这是土地违法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

农地转为工业用地,特别是城市建筑用地,地价飞升,动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无论是出于金钱目的,还是政绩目的,地方政府都有违法占地的驱动力。前者自然不言而喻,后者在“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土地转让利益分配体制下,同样如鱼得水。公共权力虽然是全体成员共同契约的产物,但是并不必然保证一定为公共利益服务。因为政府官员不是“完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仆”,巨大的利益诱惑与缺少必要的约束,让公共权力私有化在土地交易领域异常泛滥。

土地是农民拥有的最宝贵财产,衣食之所出,生存之所系;然而最宝贵的财产,农民却没有自我处置的权利,更不能享有任何处置收益。这一违背公平的悖论一方面使得腐败盛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城市日新月异,农村山河依旧”、农民收入增长始终缓慢。让农民对土地拥有处置权,不仅是遏制土地交易中公共权力私有化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可行之法。

(2006年4月18日《中国青年报》舒圣祥)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