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美国国防工业的两次重大调整 黄薇  
 

美国国防科技工业调整

的做法和特点

(一)适应战略形势变化,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调整。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国防科技工业作出了两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调整是冷战结束后到克林顿政府执政时期,美国制定了以国防科技工业调整为主要内容的《国防转轨战略》,提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技术与工业基础”的战略目标。其核心是将经济承受能力作为国防科技工业调整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力求优先考虑国防预算。同时通过调整推动建立一个既满足军事需求,又满足商业需求的统一的“国家技术与工业基础”。

第二次调整主要指小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的一段时期,美国制定《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提出了构建“基于能力的国防工业基础”的战略思想。其核心是改变按照产品属性划分国防工业行业(例如造船业、航空制造业等)的传统做法,将工业基础按照作战需求重新划分为5个领域,2004年进一步调整为作战空间感知、指挥与控制、兵力运用、兵力和本土保护、聚焦后勤、网络中心战6个领域。不仅有利于减少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之间的重叠,而且有助于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与作战部队的无缝连接和一体化建设。

(二)注重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组织体系,搞好武器装备的供需协调。一是加强武器装备的供需衔接。1993年,美国对国防部长办公厅进行重大改组,负责采办的副部长职责扩大,具体负责军事装备的生产事宜,促使国防科技工业生产与国防采办体制紧密相连。二是完善运行机制,发挥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的优势,建立完善新型协作体系。三是组建协调机构,加强武器装备制造领域的内部合作。为适应“基于作战能力”和形成行业优势的需要, 2004年9月,美国成立了由28家专业化大公司组成的国际工业财团——网络中心战工业联盟,专门负责召集工业界成员,加强相关领域方面的协调。

(三)保持武器装备的科技优势,持续加大国防科研投入。一是在两次调整中进一步完善以军内科研单位、大学和工业企业为核心的国防科学技术体系,特别是在第二次调整中支持更多研究主体参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二是围绕提高军事作战能力,把国防科技细分成基础研究、探索性发展和技术开发三大领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基础研究计划的12个领域、探索性发展和技术开发计划(简称技术计划)的19个技术领域。三是适应武器装备从数量规模型向高精尖武器的转变,加强对关键技术的关注。美国公开声称,要在高技术领域对盟国保持一代优势,对竞争对手至少保持两代优势,同时强调要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跨越一代的技术”和“能够将美国军事技术向前推进一代”的武器系统。四是持续加大国防科研投入。在冷战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国防预算逐年消减的近10年时间里,美国一直保持国防科研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基础研究一直维持在10亿美元左右,目前已超过13亿美元;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也呈平稳上升趋势,并从1999年的30亿美元稳步增长到2003年的37.8亿美元。

(四)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工业基础”。在国防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推动“军事工业基础”同“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的结合。自1993年起制定两用技术发展的核心计划后,又相继制定了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技术再投资计划、两用技术应用计划等。为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移,还通过技术中心、技术推广中心或技术转让中心,加速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五)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打牢武器装备生产的基础。一是在国防生产领域充分利用民用科技工业成果,引进民用标准和规范,提高武器装备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协作化水平。二是协调完善国防科研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三是制定“先期概念技术演示计划”,促进成熟技术直接转入武器生产过程,转化为战斗力。

(六)重视处理好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适时调控军工市场的格局。美国在两次国防科技工业调整中,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控国防军工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格局。一是在冷战后国防科技工业第一次调整中,支持军工企业兼并重组,形成具有明显垄断特点的市场格局。2000年后美国国防市场形成了洛克西德·马丁公司、波音、雷声、通用动力和诺思罗普·格鲁曼5个高度集中的顶级国防工业集团。二是在第二次调整中强调鼓励竞争,支持不同企业介入军品生产。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部针对第一次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发起了以解决竞争不足为核心内容的“商务革命”。2003年出台的《国防工业转型路线图》再次强调,必须改变主承包商控制国防市场的局面,引导和鼓励掌握创新技术的中小型公司进入国防领域,从而形成大小兼备、供应商众多的新型国防市场格局。

(七)开展国际军事技术合作与军品贸易,推动外向型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一方面,美国通过加强军事技术合作,密切与盟国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美国还大力支持军品贸易。如2002年布什政府把计算机出口的速度限制放宽一倍,以鼓励出口。2003年又调整军品出口政策和程序,申请的许可过程不允许超过48小时,以确保伊拉克战争所需的武器装备出口。

对我国国防科技

工业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是要着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精干、浓缩军工主体”为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二是要发挥高技术产业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提高我国国防经济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切实转变我国国防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改变单纯依靠增量资源投入带动的发展模式,稳步增强高新武器装备的保障能力。

(二)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促进建立完善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建立完善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作为彻底打破军民体系分割、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调整的突破口。

(三)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科技竞争力。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技术储备不足、装备研发水平不高,以及关键装备技术空心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军工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动力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科技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上。一是从我国军事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强调完成型号保障任务的同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和产品研制各环节的协调互动良性发展。二是抓住国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工程的契机,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增强国防技术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发和制造水平。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军民结合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创新体系。四是在科研方面要有所投入,机制上有所创新。

(四)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依托国家整个工业基础,提高武器装备的生产制造水平。一是要按照建立“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的要求,打破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行政垄断,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在保存核心制造能力的同时,允许民用企业承担一部分军品制造任务,以尽快形成“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大企业主导,各类企业参与”的武器装备生产格局。二是针对军工企业间、产业间专业化分工不细,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配套协作能力不强,现代工艺手段不先进的局面,推进资源重组整合,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提高产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协作化水平。三是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推动武器装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加强国际军事技术交流和对外贸易,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结构优化和国际合作。在保证国防科技工业自主性的前提下,要积极开展国际军事技术交流和对外贸易。发挥民用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推动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而促进和带动我国国防科技企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国防军工企业的综合效能。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