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加强和推进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 王高峰  
 

 经济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年6月“上海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而能源合作又是经济合作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早在今年年初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便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并在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下成立了“能源合作国家间专门工作组”,确定成员国在能源、油气等方面的合作项目。

能源合作是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要求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在能源合作问题上存在互补关系。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丰富,特别是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国是一个稳定的能源消费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能源,这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能源合作提供了可能。俄罗斯是目前除欧佩克组织之外最具油气资源潜力的国家,截止到2004年底,俄罗斯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剩余储量分别为99亿吨和4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量的6.1%和26.7%。目前俄罗斯所生产的一半以上的石油和1/3的天然气用于出口,其出口的主要方向是欧洲国家。而亚太地区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能源需求量逐年增加,这一地区将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潜在增长点。

中亚地区特别是里海及其大陆架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资源富集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阿塞拜疆等国家都具有丰富的地下资源。中亚国家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间地带,从地缘上看,北临俄罗斯,西通欧洲大市场,南接印度次大陆,东靠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及亚太地区,应该说中亚国家处于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上。但是,由于中亚各国均是内陆国,没有出海口成为制约它们发展能源经济的瓶颈。目前,中亚国家的能源出口特别是利用管道出口主要依赖于俄罗斯,而俄罗斯利用这一垄断优势收取高额的过境费,因此中亚国家急于寻求其它能源合作伙伴,以保证能源的出口安全。

中国自1993年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以来,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成为国际能源市场上的战略买主。中国2005年的石油消耗量为3.1亿吨,进口量为1.3亿吨,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超过了40%。过去的4年中国的石油新增需求量占全球石油新增需求量的40%。而中国石油进口的50%来自形势不稳定的中东地区,以海上运输为主,且经过海盗频繁出没的马六甲海峡。对中东能源的路径依赖和海上运输风险,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这种情况下,中国正在积极寻求能源进口的多元化,以满足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因此,发展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符合各方利益,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需要。

能源合作存在着困难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加强能源合作,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要求。但是,能源合作的进程也存在着诸多困难。这其中,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既有成员国内部的矛盾与竞争,也有外部力量的制约和干涉。

首先,输油能力受制于石油的实际开采量。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内,油气管道的修建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特别是涉及向中国输油的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和中哈石油管道更是引人注目。但实际上,无论是将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开采量,还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由于受到开采条件的限制,可能都难以保证3000万吨(中哈管道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的年输油能力。

其次,里海法律地位问题也是制约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能源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解体后,里海沿岸国由原来的苏联和伊朗演变成了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里海的法律地位和海底资源划分归属问题也随之成为各国争论的焦点。由于各国的实际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不同,海洋派和大陆派在里海划分上的立场大相径庭。迄今为止,里海沿岸国没有在里海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导致该地区各国在使用和开发能源问题上不断发生争议和摩擦。这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也为各国的能源出口制造了障碍。

最后,来自外部力量的竞争,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苏联解体后,美国和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中亚和里海地区的工作力度,目前已铺设了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的输油管道,通过这条管道,中亚和里海地区将每年向西方输油5000万吨。日本近年来一直是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中的有力竞争者,中日两国作为亚太地区两个能源消耗大国,都将自己的能源进口多元化目标瞄准俄罗斯,导致二者一定程度上的恶性竞争。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