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农民变市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曹新  
 

所谓农民市民化是指在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民变成了市民,农民在政治权利、社会生活、经济政策等各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待遇。比如,城乡居民都有平等的财产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发展权等各项权利和发展进步机会,享受公平的社会福利制度;城乡各类主体平等地享有产业准入、信贷金融服务以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等权利。平等地为国家履行义务、创造财富;平等地为国家上缴税赋、创造就业岗位,履行社会义务。概括地说,就是城乡居民在政治权力上平等;劳动待遇上公平;对社会资源享有平等;对教育资源分享公平等公共资源配置的分配平衡和社会公平。减少农民,增加市民,让农民变市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亿万农民不甘贫穷,开始了农民变市民的伟大实践。短短20多年,中国城市人口净增3亿,城市人口的比重净增了两成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英国农民只有3%,美国是6%,日本是16%,韩国是20%,中国现在70%的人口是农民。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的市民化还任重道远。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实行户籍制度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口合理有序流转的必要保证,是农民变市民的关键举措。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就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要除去附着在户口上的种种倾斜政策,逐步取消城市居民的一些特殊待遇,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要按照“市民待遇”,鼓励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和城市落户,把进城农民的计划生育、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病和治安管理等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创造条件。总的目标是,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任何一个公民有选择居住地的权利,只要有稳定的收入和居住条件,就可以在当地落户。通过建立个人信用系统,使户口管理向人口管理过渡,人口管理手段向证件化过渡。

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才能使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才能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使农民转变为市民。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在他的《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一书中,把糊口农业,混合型的多种经营的农业,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作为农业生产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这一以农业生产发展为主线条的“三阶段”农村发展理论,较为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过程与现状。关于这一点我国学者也做过较为深刻的论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业基本上处于糊口农业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即现阶段还处于混合型的多种农业阶段,农村人口仍占70%以上,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迈进第三个市场化了的商品农业阶段,促进农民变市民,促进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国内学者认为,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其实质是农村社区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现代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的历史过程,是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并最终走向城乡融合和统筹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包含着农村人口自身的生活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及接受现代文化传播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内在变化。笔者认为,这一变化的深刻本质就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农民市民化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农民市民化进程还是一个城乡互动的过程。农民进城的速度与规模总体上是与城乡经济互动的速度同步。因此,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一是要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比如,消除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放宽对承包土地使用权有偿流动的各项限制,征用农村土地按市场规律给予失地农民合理的补偿,满足城乡居民创业的合理信贷需求等。二是要建立覆盖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因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三是要加大对小城镇公共事业的投入。例如,加大对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四是要制定科学的城镇体系和新农村发展规划。只有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才能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实现人口、非农产业、资本、市场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农村工业化、农民职工化、市民化相互交织、同步运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

要让农民变市民,目的是要促进农村传统社会向农村现代社会转型,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农村社会现代化国内学者已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学界认为,所谓农村社会现代化,就是广大农村居民利用近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经济、文化、政治、家庭和人口、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和融合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前提,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农村城镇化为依托的综合性的社会变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统筹和融合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使农民变市民,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民变市民,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把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通过促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大大促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水平和程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把满足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有利于城乡居民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