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世界调水工程 林 军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阳光地带”缔造者

加州位于美国西南部,北部气候湿润、洪水频频,南部却天旱地裂,北水南调工程兴建于1960年,在调水量、调水距离、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调水工程,也是调水工程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典型案例。

北水南调一期主体工程1973年竣工,保证了以洛杉矶为中心的1700多万人口的生活和工业用水,给加州南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它也付出了代价:旧金山湾水质恶化,海湾水生生物数量减少,海湾附近土地盐碱化……虽然生态恶果不能回避,但还是可以这么说,不调水,就没有加州南部133万平方公里的灌溉面积,就没有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不调水,洛杉矶就无法成长为美国第三大城市,加利福尼亚就无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州;甚至不调水,好莱坞都难以形成今日的规模。闪闪发亮的霓虹招牌,衣香鬓影的电影明星,这一切的背后都大写着一个字——水!

利比亚人造长河——地下三尺,再造“全身血脉”

1983年,利比亚决定实施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管道输水工程——人造长河计划,抽取南部撒哈拉沙漠的4处地下水源,分别用管道远距离送到北部沿海地区,并联成全国统一的地下供水管网。如果说这4000多公里长、遍布全国的输水管道构成了利比亚的血脉,那么位于沙漠的地下水库,就是它的心脏。人造长河的一期、二期工程在这里打了近700口井,将珍贵的淡水源源不断地送往北方。全部采用地下水为调水水源,是这项工程最大的特色。

采用管道方式,决定了这项工程不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大的影响,因为不存在河流系统,除了地面下沉之外,对水源地,也不会造成诸如寄生虫转移、河流沼泽化等后果。但是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预测,因为全部采用地下水源,没有补给,这项工程从本质上说是有限度的,难以长久支撑。

澳大利亚雪山调水——进步与反思

澳大利亚东南沿海是有“大分水岭”之称的雪山山脉,以此为界,东坡湿润,西坡干旱。著名的雪山调水工程在“大分水岭”的东西坡分别建库蓄水,用两组隧洞将东坡斯诺伊河的水引向西坡的墨累河和马兰吉比河,工程于1949年开工,修建过程长达25年。

雪山工程对澳大利亚的社会、经济方方面面都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它缓解了电力危机,促进了经济发展,间接巩固了国家团结,并且以其廉洁和高效成为世界大型工程中的典范。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工程的负面影响浮出水面,再加上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雪山调水的反思和质疑进入了一个高峰。

50多年前制定调水规划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河水东流入海是种持续不断的浪费,而今天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滔滔江河,巍巍群山,并不是为了人类才存在。在这样的局面下反观50多年前的所作所为,无疑是触目惊心的。因为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德国巴伐利亚州调水工程——环保是我的使命

德国巴伐利亚州调水工程。欧洲河网稠密,水量丰沛,一般不需要靠调水来发展经济,但是像巴伐利亚州调水工程那样,将环保生态作为主要目的的,全世界也并不多见。

雷德尼茨河和美因河是巴伐利亚州北部的两条主要河流,流域内工业和人口密集,用水量持续增加,但径流量却在不断减小,受污染情况严重。与这两条河形成对比的是,南部的阿尔特米尔河水量充沛,水灾频繁,给当地造成很大危害。为在二者之间求得平衡,巴伐利亚州议会在1970年制定了从南部阿尔特米尔河和多瑙河向北部雷德尼茨河和美因河调水的计划,并在2000年建成送水。

以生态环保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巴伐利亚州调水工程的一些特别之处。例如:多瑙河通过凯纳尔输水渠向美因河供水,抽取的水先临时存蓄在一个水库里,只有当设在凯尔海姆的潮位站测出的流量超过每秒140立方米时,才可以向美因河送水,以保证调水不至于影响多瑙河的下游环境。巴伐利亚州调水工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恐怕就是:工程本身并没有对错,关键在于我们人类如何使用它。生态环境和大型工程并不是从本质上就截然对立的,只要充分论证、谨慎处理,完全可以把这二者统一起来。

前苏联咸海流域调水——人类不能承受之痛

咸海——世界第四大湖,中亚沙漠中的绿洲,直到20世纪50年代,湖中的淡水鱼还可以维持6万捕鱼大军的生计。阿姆河和锡尔河是它的主要进水河流,湖畔两个巨大的河流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乐土。

但从50年代开始,前苏联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宏伟规划,引这两条河的水用于农业灌溉,通过兴建这些工程,咸海地区灌溉面积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同时也把这两条生机勃勃的河流基本“吃光喝尽”。更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新开发的灌区位于不大适合灌溉的土地上,渗漏损失量大,灌溉效率很低。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咸海流域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缺乏排水系统、渗漏严重、管理水平低,造成了280万公顷的中度或重度盐碱化;鱼群数量锐减,一度高产的捕鱼业遭到打击;风暴卷起积聚在地表的盐碱,导致呼吸道疾病患者数量上升;高盐分的灌溉排放水,引起了下游城镇的饮用水短缺……这就是咸海危机,它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人为灾难之一,它的治理被世界银行称为“可能比银行有史以来承担的任何任务都要难对付”。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赤裸裸的灾难?是管理水平差?是开发过于急进?还是对工程后果过于短视?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还是人们的主导观念。在受到欲望驱使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贪婪地向自然索取,还是理智地克制自己;究竟应该醉心于越来越宏大的改天换地,还是维持自然界本来的面貌;在对自然的认识还很有限、工程后果还不甚明了的时候,究竟应该慎重行事,还是盲目冒进。对这些问题,咸海危机无疑已经给出了答案。破碎的咸海,就像一个巨大的伤口暴露在地球表面,以这种人类不能承受之痛警示我们,但愿愚昧的过去永不再来。

(2005年第3期《中国国家地理》林 军)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