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宗教与构建和谐社会 龚学增  
 

——从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成功举办谈起

(一)

对内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和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词。它表达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也逐步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宗教需要不需要参与?能不能参与?答案是肯定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成功举办就是很好的证明。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于2006年4月13-16日在浙江杭州和舟山举行。这次论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大陆召开的第一个宗教多边国际会议,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目的是要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平台,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宣示佛教的主张,促进佛教界的团结,进一步强化佛教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以求得人心安宁,促进社会和睦,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论坛闭幕时在中国佛教胜地普陀山发表了《普陀山宣言》,呼吁人类遵循佛陀的教导,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新六和”理念。论坛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积极回应,也得到来自国内和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佛教界人士、有关政要、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的积极参与,堪称中国佛教一大善举,一件盛事。

对论坛这样一个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善举,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重视,有关部门给予支持推动,是理所当然的。2006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杭州会见了参加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部分代表,预祝论坛圆满成功,并表示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及其他宗教一起,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发挥应有的作用。在4月13日召开的论坛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在致词中,也肯定了论坛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反映了时代的呼声,体现了佛教界关爱众生,关注社会的理想,对包括宗教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建设和谐世界,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关心、重视、支持、推动论坛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党和国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范例,是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界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国家宗教工作的一个亮点。

(二)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虽然已经落幕,但是进一步启发了人们对宗教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深入思考。

第一,没有宗教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宗教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宗教的主体是亿万宗教徒及其构成的社会组织。他们主要以其特殊的精神追求和组织活动规范着自身,影响着社会。宗教是社会的局部,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制于社会整体,又反作用于社会,对于社会能否和谐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各民族信仰宗教的群众有一亿人以上,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由于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各种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我国宗教现状在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某一种宗教内部的矛盾,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宗教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矛盾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不和谐因素还相当程度地存在。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自身能否和谐,宗教与社会其他方面能否和谐,不仅仅关系到宗教能否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健康运行。可以说,没有宗教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宗教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二,促进宗教与社会和谐的前提是需要创造宗教在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就是要加快国家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只有国家综合实力强大,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安定有序,民族的健康、科教、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有了这样良好的社会条件,也就有了宗教良性平稳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以及与社会其他方面和睦相处的基础。其次,从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方面看,各级党政干部要能够科学认识宗教,同时能够引导社会各界正确对待宗教。对于作为执政者的各级党政干部来说,必须了解我国各宗教的历史、知识,了解亿万宗教信仰者精神生活的特殊性,同时也需要支持在社会上做一些普及相关知识的工作,尤其是使不信仰宗教的群众也了解一些有关的宗教知识,了解信教者的宗教感情和与之相联系的风俗习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政干部来说,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整体上要有全面客观的把握,对宗教积极和消极的社会作用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第三,在此基础上,党和国家还要引导社会各界正确对待宗教,教育不信教和信教的的群众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第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促进宗教与社会和谐,各级党政部门还需要妥善处理好涉及宗教的社会矛盾,以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

一亿多信教群众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及社会其他成员,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着,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爱国进步的宗教界人士也以自己特殊的身份通过讲经说法布道在引导宗教徒爱国爱教,参与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宗教界人士还积极协助政府贯彻宗教政策,积极建言献策,在推进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宗教方面服务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宗教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第一,宗教大都有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道德规范和传统。除佛教是这样以外,道教讲“齐同慈爱、和光同尘”,提倡贵生,敬重生命,关爱自然,主张天人和谐;伊斯兰教有对人友善宽容,当行则行,行止有度的 “中道”思想;基督宗教系统共同具有爱上帝,同时要“爱人如己”的基本精神。这些理念的正确阐释和宣传,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加以弘扬。这不仅有助于宗教自身的稳定和谐,而且有助于宗教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的和谐。第二,宗教界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中能够继续发挥应起的作用。爱国进步一直是我国宗教的主流。特别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加大对我“西化”、“分化”的力度,绝大多数教职人员都能坚持国家利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高无上的立场,在反对“台独”,在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进行斗争,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事业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宗教界还积极参与打击危害社会危害人类的邪教组织的斗争,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两岸三地宗教方面的频繁交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特别是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宗教交往对于进一步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宗教在推动国家的对外友好交往方面能发挥独特的功能。宗教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坚定不移,同时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良好愿望和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世界各地的宗教加深了解,增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在国外树立了“和为贵”的中国形象。宗教界的对外交往也有助于国家经济建设。第四,宗教界对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对宗教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对宗教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等优秀成分的弘扬,对旅游文化的促进,都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第五,宗教在发展社会公善事业方面还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如在救灾、扶贫、照顾鳏寡孤独、参与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事业、挽救失足者等方面还可以探索更多的途径。第六,为充分发挥出上述积极作用,宗教界还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克服宗教内部不利于自身和谐和社会和谐的消极因素,进一步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宗教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祥和。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