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新农村建设:德庆经验 邓聿文  
 

广东德庆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被誉为中国的“贡柑之乡”。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 35.7 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了 28.5 万。但就是这样一个山区县,近年来却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搞得有声有色,两次得到了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其经验。 3 月 31 日至 4 月 2 日,记者来到德庆,亲身感受了 这里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县政府帮农民卖贡柑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农民增收,但在如何帮助农民增收上,各地的做法不同,德庆县委、县政府不干涉农民的微观经营活动,而是以汞柑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通过向农民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为贡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打下一个坚实的市场基础。

汞柑和沙糖桔是德庆传统的名优农产品,德庆已有 1300 多年的种柑史。但过去贡柑和沙糖桔只有优而不成势。近几年来,县委和政府把发展汞柑沙糖桔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奔小康致富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规范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柑橘产业的措施办法,通过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打造了享誉全国的“德庆贡柑——中国第一柑”品牌。

就在前几年,市场知道德庆贡柑的还不多,为使贡柑和沙糖桔这传统名优农产品尽快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工具,县委县政府这几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全国开展宣传,向潜在商家和消费者推介贡柑和沙糖桔,千方百计打品牌、做市场,实现以品牌促生产、促质量、促发展的策略。为此,德庆每年从并不富裕的财政中拿出 100 多万元,并由县委书记谭培安亲自策划,从 2003 年开始,三上北京,先后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举办“德庆——中国贡柑之乡”新闻发布会、打造“中国第一柑”品牌工程启动仪式,以及参加“首届中国品牌水果擂台赛”并最终摘得“中国柑王”的称号。谭培安也因此在德庆得了个“卖柑书记”的称号。除北京外,德庆还在上海、东北、西北、西南、华中等地举行各类形式的推介活动。

谈到县委县政府不惜出钱出力为农民卖贡柑造市场,谭培安的看法是,地方政府工作方式要转变,要创新,与其组织农民生产,不如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只要好水果卖出好价钱,就不愁没人种,用不着号召,产业结构自然就会调整过来。而当前政府对农民的社会化服务还很落后,特别是产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和产后的包装、加工、运销方面的服务,远远适应不了需要,在这方面政府又有优势,可以大有作为。

县委县政府不仅为德庆贡柑打品牌造市场,还为贡柑制定技术标准,引导果农进行技术创新,严把贡柑质量。这几年,政府建起了 200 多亩高标准贡柑无病毒苗圃基地以及贡柑、沙糖桔母本园和采穗园,为果农提供纯正、无病毒种苗,并制定全国第一个贡柑地方标准《贡柑生产技术规程》,让农民按科学的方法把最优质的贡柑种植出来。政府还出资开通农村经济信息网和农业电视视频点播,让农民在家里即可了解到所需要的贡柑管理技术;和有关农业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经常邀请专家下乡为农民指导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记者在参观一处果园时,就看到旁边的一根电线杆上,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要农民去镇里听专家的柑橘管理讲座。此外, 为避免让“柑多价贱”现象出现,政府还组织农民成立了德庆皇妃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模式,实行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建立起生产、保鲜、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四月的南粤大地,已是春意融融。大片大片的山坡,放眼望去,都是翠绿翠绿的果树。记者冒雨看了几处果园。据果树主人介绍,贡柑和沙糖桔要到 12 月才能结果实,一棵柑树,能够产到 2-3 百斤贡柑。有个果农很满意地对我说,政府为他们卖柑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做了一件大好事。记者还去了金林村的一户农民家。这是一栋三层的楼房,屋里进行了精装修,彩电、组合音响一应俱全,还安装了可视电话。据女主人介绍,她家去年单卖柑橘的收成大概 20 多万元。

在财富效应示范下,全县 6 万多农户中,有 3 万多户种植了贡柑和沙糖桔, 面积达到 15 万亩。而通过政府开拓市场,打造品牌,贡柑沙糖桔的市场知名度迅速蹿升,价格也从过去的 2 元 / 公斤提升到现在的 5-6 元 / 公斤,紧销时甚至可卖到上 10 元一公斤。预计,单贡柑一项,可 实现农民人均收入 1600 元左右。

创建生态文明村

德庆新农村建设更突出的表现,是在生态文明村的创建上。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广大农村建起了很多外表漂亮的楼房。但与此不相称的是,由于农民的公共卫生、环境意识的薄弱,很多农村有新屋无新村,房前屋后垃圾乱堆,人畜混居,污水横流,蚊绳滋生,臭气熏天。农村脏乱差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甚至造成一些家庭因病返贫。这种情况在德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德庆县委书记谭培安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正好可以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破题。这位县委书记的设想是,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让广大农民像市民一样拥有整洁舒适的住房、洁净方便的自来水、硬底平坦的道路和美观清新的环境,逐步缩小城乡生存环境差距,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实现农村的和谐安康和城乡协调发展。

为此,德庆县委、县政府以整治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五改五有”为创建内容,以保护农村生态、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生存质量和综合素质为根本,大力推进农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建设。

所谓“五改”,指的是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舍;“五有”则指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从 2003 年起,全县共投入资金 2236 万元,完成改厕 8270 户、改水 4176 户,改造破旧危房 1.8 万平方米,铺设硬底化村巷道 17.7 万平方米,迁建猪牛舍 2398 间,建垃圾屋 179 间,修筑排污渠 10.4 万米,整治公共场所 18.8 万平方米,建设文化广场 74 个,篮球场 79 个,农民小公园 98 个,创建了 162 个生态文明村、 9 个“广东省卫生村”。今年德庆准备再创建 150 个生态文明村,使生态文明村的数量达到 321 个,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 22% 。

创建生态文明村,规划先行。县政府以县、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各自然村的建设规划,并由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

规划做好后,接下来就是筹资,这是整个创建工作的关键一环。据测算,建设一个生态文明村,平均需要投入 10 多万元。德庆采取的是“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即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个人掏一点。其中,省市支持的资金约占 20% ,县政府支持约占 20% ,部门扶持约占 10% ,社会捐助(主要是港澳同胞、民营企业家、慈善机构等)约占 10% ,村集体投入约占 25% ,农民自愿出资和义务投工约占 15% 。可以说在筹资中,有些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如积极盘活集体资产,收回乱占乱建土地并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资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同时,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的支持。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

生态文明村建设有了“硬件”后,村民的卫生习惯和环境意识等“软件”也得跟上。为此,政府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究卫生光荣,维护生态光荣,不讲卫生、破坏生态可耻”的良好氛围,培养和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各村还根据各自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对于德庆的生态文明村建设,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参观走访了四个村,有自然村,有行政村;有几百户人家的大村,也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就是每个村都很整洁干净。虽然正下着雨,但村里并没有我们在农村常见的泥巴和污水。我还特意去看了一个村子的猪舍,离人居约 50 米,猪舍有好多猪栏,大概是每家一个吧。猪栏很干净,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臭哄哄样子。我还注意到每个村的篮球上的篮球架,都有某啤酒厂的广告。一问,果然是这个啤酒厂出资兴建的篮球场。这确实是一举两得,既解决了村子整治的资金问题,啤酒厂又做了广告。

在四个村子中,特别一提的是金林村。据说在 2003 年以前,这还是一个以“脏、乱、污”出名的村子,但现在却绿树掩映,小桥流水,古色古香,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该村已成为省内外小有名气的旅游村,现由一家公司开发经营,这两年每年接待游客超过 30 万人,去年还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记者随意找了四个村的一些村民进行交谈,总的感觉是,他们对现在政府搞的新农村建设还比较满意。

德庆经验:政府归位

德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以本地特产贡柑和沙糖桔为主导产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以生态文明村创建为破题之举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德庆县委书记谭培安说,他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套技术保障和支持体系。从德庆的经验看,我认为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政府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换言之,政府须归位。只有政府的各项功能回到它本来的位置上去,政府的职能才能到位。

几年来,德庆县委、县政府严守政府的边界,不包不揽,把种什么、养什么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交还给农民,不对农民栽种多少果树,生产多少柑橘下指标,而是积极帮助农民开拓市场,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和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引导农民自己组建合作化生产组织,培育他们的市场意识。政府为农民提供的这一系列他们需要的公共服务,就是政府应该做的事。

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同样体现了德庆县委和县政府的这种归位意识。通过对四个村子的参观走访,我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德庆在创建标准上,不搞一刀切,不下硬指标,也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攀比,不搞形式主义,不增加农民负担,农村是什么条件就落实什么样的标准。这“六不”充分体现了德庆县委和县政府的实事求是精神,以及对农民意愿的尊重,使整个生态文明村的创建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应该说,创建生态文明村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的没有困难。拿改厕和人畜分离来说,即使在今天,农民的厕所建在哪里,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还是一个生活观念问题。人畜混居更是一个生产方式的问题。现在许多地方,农村的鸡窝、鸭窝建在院内相当普遍,鸡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闲逛的场景更是常见。这一切要突然改过来并不是很容易的,谭培安告诉记者,当初许多农民一听说要把厕所建在屋子里,都表示不能理解,很难接受。

面对这种情况,德庆县委县政府并没有搞强迫命令,而是采取示范和引导的方式。他们在全县筛选了 56 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为示范点开展创建工作,通过它们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同时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一些农民住进整洁一新的新居之后,才发现厕所建在屋子里居然也可以没有任何气味。这样,农民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从过去的“要我建”变成“我要建”,农民自己的卫生和环境意识也大大提高。这在记者的参观中有切身的体会。正因为如此,群众才对德庆的生态文明村农建设,基本持赞成态度。

当然,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创建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生态文明村建设才有源头活水。 事实证明,德庆 312 个生态文明村不仅正在和将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更实实在在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前述金林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认为,德庆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对我国广大的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地区农村,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