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国家财政支出突出“以人为本”  
 

使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得到保障,是“十一五”时期国家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将从去年的23.7%扩大到40%,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标准将进一步提高。

财政部长金人庆指出,以人为本,是“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建设的一条主线。2006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提出:“压缩一般性开支、向农村、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教授对此解读说,这标志着国家财政从“投资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财政的根本职能是公共职能而非生产职能。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公共财政的公共性表明国家要不断地谋取、增进国民福利,其显著性标志是国家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的五六年,中央财政每年将数千亿元人民币的国债发行收入直接用于投资,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增速前行。与此同时,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这类真正的公共和准公共支出严重不足。

据劳动保障部官员介绍,2006年中央1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个文件改变了历年来中央财政预算在这方面一片空白的状况。五保供养是我国农村一项传统社会救助工作。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今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预算中安排,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给予补助。这一规定实现了五保供养从农民集体内部的互助共济体制,向国家财政供养为主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还联合下发通知,从今年开始,对2005年无法完全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的中央企业,增设特定政策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支付。国家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中央财政今年将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就业再就业支出1859.8亿元,比去年增长14.5%。

据了解,国家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和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将主要用于农村。今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将给予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都将享受免除学杂费优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教授指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将导致潜在的购买力无法转化为现实。许多东西不是民众买不起,而是不敢买、是后顾之忧太多不敢消费。不敢消费的同时,将会导致国家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贸出口。工薪阶层和农民是目前我国消费潜力最大的人群。完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四项制度改革,有利于扩大和刺激消费需求。

(2006年3月27日《经济参考报》黄庭满)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