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虚拟社区与危机扩散的特点 蔡志强  
 

当前,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1亿1千万人。网络技术所建构的虚拟社区,也在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各种思潮和现代讯息,正在通过这样一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庞大的网络群体向社会各个角落展延。

虚拟社区指的是借助网络建构的信息共享与互动平台。通常指我们所说的bbs、聊天室、论坛,以及适应各种不同群体而设立的类似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在该平台上人们可以就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发表不同意见。网络所具有的海量信息与信息交互的即时性特点,以及参与过程最大可能的无限制性、少屏蔽性特点决定了处在同一版面的不同地区、族群、不同文化背景与年龄结构的人们可以同时对信息加工和传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虚拟社区中的网民往往因为长期对某版区感兴趣,从而使得他们能够自觉结合成为一个有着彼此呼应或者彼此“对决”的群体,从而使得网络建构的虚拟社区有着超越时空的传播速度和冲击效果。尽管网络本身有着大量不可信的信息,但是社区中的人们因为大多需要通过注册而成为社区成员,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度和地位,网友们往往自觉维护着网络价值和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从而使得一些讯息在网络上面有着较强的感召力。同时,由于网络本身所提供的即时便捷的传播技术,使得在某个社区发出的帖子可能被同时在线的网民以几何级数最大程度地广泛传播到各个社区,从而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电子邮件群发的优势进一步加剧了讯息传播的隐蔽性和循环性,从而使得对源头信息的追查失去实际意义,因为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事件的参与者。

虚拟社区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虚拟社区下的危机参与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危机信息的传播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处在同一平台的网民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对事件或者文本进行即时的文字处理和补充,使其更具有冲击力和鼓动性。

二是危机传播具有明示性和隐蔽性共存的特点。明示性就是所有进入社区的网民包括危机参与者、旁观者和受害者以及危机规避与克服的管理者,在信息未经处理和屏蔽的情况下都能够即时看到;隐蔽性是指网民享有的基本隐私权确保了在一些需要密码进入的社区和邮箱中的信息传播,监测者往往不能够即时获得相应的信息。

三是群体性参与者很难有确切的组织者或者公认的组织者,即组织者具有不确定性。反过来说,就是反对势力可以借助网络的这一特点实现对网民的动员和资助。并使得他们的行踪不为人们觉察。虚拟社区的这一特点将直接冲击现实的危机治理和危机控制模式,使得社会强制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实施依托。

四是虚拟社区中的危机参与者的广泛性和多元性特点决定了社会的管理者难以确定实际可能引发危机的地点,从而增加危机防范的成本。

五是虚拟社区对现实社会参与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和迁延性。虚拟社区对相关问题的反复讨论和印证,易于将人们的关注点集聚到该问题上,从而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参与行为。

六是虚拟社区与现实危机参与的互动加剧了现实危机的自增强性。虚拟社区的存在使得危机事件中的受害者、反应者和旁观者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按照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危机中的社会群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即受害者(直接或间接遭受危机的影响的群体),反应者(包括那些身处危机现场但未曾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旁观者和受害者),旁观者(罗伯特·希斯将旁观者分成两类:一类确实身处事发现场,是真正的旁观者;另一类能够看到事发情况,是虚拟的旁观者。他们都确信自己是事件的目击者。)。旁观者人数的多寡以及他们对舆论产生的影响通常会左右人们对于政策的判断。社会组织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通常将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根据公众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不同重点的信息内容。这种传播的技术设定可以带来不同的危机情境,形成参与强度的差别,使得危机呈现由核心层向外的参与泛化与弱化的特征。

人们一方面可以在社区里面扮演危机亲历者,一方面旁观者很容易受社区中一些人对事件的表述的影响而成为现实中的参与者。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媒体的失语或者语焉不详,往往扩大了虚拟社区对事件表述的权威性,当事件发生地的网民将他们视野中的事件图片或者事件“亲历记”发到网络上面后,现实中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危机则可能在虚拟社区里被进一步放大。这种放大的过程延伸到现实社会后,其他地区的人们可能因为类似的情境而引发新的危机事件。

七是网络固有的快速连接提供了信息海量集聚的最大可能,也使得危机信息能够在链接状态下被急速综合归并,从而把危机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都做了扩大: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发生的危机事件被放置在一起加以显示,在缺乏专人引导和资讯维护的情况下,这些信息往往加剧了人们对危机发生持有的规律性认识。即人们难以比照不同的外部环境和激发因素,而直接认为频发的危机与政府的管理缺陷存在必然联系。从而影响政府政策施行的实际效果。

因此,在网络高度发达,中国网民急速攀升的现代社会,进一步完善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协调,增进信息传播的对称性,同时形成一整套适用于虚拟社区危机扩散特点的危机治理机制,这对有效实现危机化解与规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