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地缘战略需要海陆和合论 刘江永  
 

国际上一些人对中国发展壮大的前景感到担忧并采取防范态度,其重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传统的西方地缘战略思想作祟。尽管中国提出和平发展战略,但一些人仍半信半疑。因为他们的灵魂或多或少仍然受到传统地缘战略思想的束缚。因此,有必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21世纪的地缘战略新概念――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和平、合作的“海陆和合论”。

传统的地缘战略思想已经过时

19世纪末,美国海军历史学家马汉提出“海权论”;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者麦金德提出“陆权论”。他们都把人类历史视为陆上势力与海上势力的斗争史。20世纪40年代美国国际政治学者斯派克曼提出“大陆边缘地带论”,并对“海陆对立论”提出质疑。因为那显然不符合后来的历史事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既有陆地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有海洋国家之间的战争,以及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的结盟现象。战争的起源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战争的结果是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地缘政治因素只不过是被利用来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例如希特勒便提出过所谓“生存空间论”。战后,在和平主义占上风的日本,传统的地缘战略理论在国际政治学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然而,至今,传统地缘战略学说仍然是美国制定全球战略的重要依据。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目标之一是防止欧亚大陆出现挑战美国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战略部署的重点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即从东北亚到中东的弧形地带。美国一些人仍在主张,美国应与日本、澳大利亚等海洋国家联手遏制中国。日本也有人学美国,强调作为海洋国家,日本的国家战略应该是强化日美同盟,促使亚洲海洋国家组成的松散的“海洋联邦”,牵制中国,并使日本成为“太平洋统一体的领导者”。这些过时的“海陆对立论”、不具备普世性的谬论只能误导国家决策,错误导致中美、中日之间产生地缘战略对抗,有害无益。即便是中国,如果接受所谓“海权论”或“陆权论”的地缘战略思想去制定政策,同样可能搞霸权,损害美国或日本的利益。

因为传统地缘战略学说大多是在总结17世纪到19世纪殖民主义战争史的基础上形成的,目的都是从地理的角度论述如何称霸世界的。然而,对战后60年来人类通过地缘经济合作争取和平发展的经验,还缺乏理论概括。这种理论滞后的状况亟待改变。

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提出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和平、合作的“海陆和合论”,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首先,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正确的地缘战略必须摆脱殖民主义时代思维方式的束缚;其次,东亚是由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组成的,没有“海陆和合”,建立所谓“东亚共同体”就将是一句空话;第三,“海陆和合”不仅是一种主观愿望和理念,而且符合海陆国家之间客观存在的地缘经济互补性。在21世纪,只有和平与合作,才能为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带来可持续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海陆和合论”的要旨与根据

“海陆和合论”的实质,是以和平方式管理和利用好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以促进本国、本地区和全球的持久和平、安全、发展与繁荣。其基本内容和追求的目标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和平相处,互不侵犯,互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互不干涉内政;第二,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各自发挥自身地缘优势,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彼此信赖的安全合作;第三,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相互开放,为对方的发展和彼此合作提供地缘便利条件,通过政治对话与协商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第四,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不以海陆划线树敌立友,而以和平、合作为共同目标,争取实现“海陆和谐”;第五,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不仅要努力实现“海陆和合”,还要谋求海洋国家之间的“海海和合”、陆地国家之间的“陆陆和合”。

“海陆和合”是形势发展之必然。与20多年前相比,国际社会至少发生了突出的五大变化:一是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是多边主义的兴起;四是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五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全面改善。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响亮地提出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及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

“海陆和合”是亚洲地缘经济关系决定的。亚洲各国山水相连,既有海洋岛国,又有内陆国家和海陆兼备的国家。有关各国可以利用彼此相邻的地缘经济优势,通过海运、空运和铁路及高速公路网相连接,形成若干次区域经济圈彼此相通的亚洲广域经济圈。据报道,中韩两国地方政府计划在山东烟台和韩国仁川之间建立跨海列车轮渡,使从欧洲鹿特丹开来的火车直接跨海开到日本的东京。中国还将利用地缘经济便利修建经缅甸从波斯湾、印度洋运输石油的进口大通道。要实现这些美好远景,没有“海陆和合”、“陆陆和合”的国际环境是不可想象的。

“海陆和合”体现着陆海国家的共同利益与互补性。亚洲既有中、日、韩等油气资源进口国,也有俄罗斯和位于中东、中亚的诸多产油国,可以通过海运和铺设管道运送能源,建立比较稳定和互利的能源供求网络。俄罗斯预计,目前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天然气储量达64.3万亿立方米。2020年俄东部石油年开采量将达1亿吨,天然气达1050亿立方米。俄罗斯正计划通过输气管网,向中日韩输送天然气。2020年,俄对亚洲石油出口的比重有可能从目前的3%增至30%;天然气出口将从目前的5%增至25%。

“海陆和合”是确保海陆能源通道安全,应对非传统安全领域各种威胁和挑战的需要。如今,亚洲陆地国家也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波斯湾进口原油,以及利用海运从事国际贸易,海上通道安全已成为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共同的安全利益。国家安全现已超出传统安全的概念。无论是海洋国家还是陆地国家,都难以单独应付反恐、打击海盗、防止跨国犯罪、生态环境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而只有通过跨国合作才能有效防范。

“海陆和合”的必由之路是,“良好的双边关系+和平的多边主义”。亚洲“海陆和合”的范例之一是东盟10国的成功实践,以及东盟与中国(10+1)、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的发展。“六方会谈”是通过和平对话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唯一途径。今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出访澳大利亚、斐济、新西兰、柬埔寨,并出席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开创了“海陆和合” 的新篇章。继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又增进了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海陆和合”。上海合作组织是亚洲“陆陆和合”的重要地区多边组织,它是以良好双边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不具有对抗第三国的性质,而对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联合反恐、经济及能源合作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海陆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决定的。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2005年12月22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牐V泄酚凭玫拇澄幕杏判憔梢晕颐翘峁┙饩鑫侍獾乃枷朐砍缀褪髁⑽夜己霉市蜗蟮摹叭砉Α薄?

总之,“海陆和合”不是空想,它既具有战略指导性,也具有政策可行性。这是因为,从战略高度看,长时期内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海陆和合”是有希望的;和平与发展是全球性战略问题,“海陆和合论”既符合全球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战略需要,也符合多数国家政府所追求的目标;“海陆和合论”不是谋求某一国的单方面利益,而是鼓励各国谋求共同的安全与发展利益,具有超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普世性价值;“海陆和合论”不是强加于人的教条,而是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最低成本共同获得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理智的、负责任的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本能所终将难以拒绝的战略选项。

“海陆和合论”与中美日关系

“海陆和合”是避免“海陆对立”、实现“海陆共赢”的必然选择,也是中美、中日关系应取的方向。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和平、合作才对各方都有利,而那种以海陆划线树敌立友,人为制造“威胁”与“对抗”,到头来只能对本国不利。

中美两国互为重要的经济伙伴,可以为“海陆和合”作出较大贡献。美国是面临东西两洋的世界超级大国,本来可以成为“海陆和合”的主导力量,但妨碍美国发挥作用的因素之一是传统的地缘战略观念。这主要表现在美国仍把中、俄作为地缘战略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9€?1”事件以来,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增大的压力等迫使美国开始鼓励中、俄“在解决共同安全挑战方面充当美国的伙伴”。最近,美国军方也认同“美国的目标是使中国继续作为经济伙伴,并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关于台湾问题,美国也是把它放在美中关系的战略框架内加以权衡的。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将为21世纪初的中美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尽管中美之间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中美互不对抗,加强合作,将特别有利于促进大国间的“海陆和合”。

中日两国只有谋求“海陆和合”,才能充分发挥亚洲地缘经济的巨大潜在优势,造福于中日两国的子孙后代。近年来,日本领导人不顾对邻国人民感情的极大伤害而反复参拜靖国神社,是在“向后看”的表现,制造并加深了日本同邻国的历史观冲突,也给日本的未来带来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目前包括香港在内,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其能源、资源、市场离不开包括中国、俄罗斯、中东国家等在内的陆地国家或海陆兼备的国家。因此,实现“海陆和合”最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中日两国如能通过谈判,实现东海有争议地区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将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两国政府应遵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精神,通过公平原则,化对立为合作,在有争议地区实现共同开发。从相反意义上讲,这也是检验中日能否实现“海陆和合”目标的一块试金石。

中国奉行“海陆和合”的地缘战略,将有利于减少一些人对中国崛起的担忧。目前,美日一些人持有“中国威胁论”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对中国强大后会不会搞地缘战略扩张不放心,而“海陆和合论”则可增加中国战略发展前景的透明度和能见度,使有关各国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中国发展的未来。二是某些人就中国军事力量增长听信了一些夸大之辞。其实,中国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涨幅较大情况下,名义上每年保持所谓两位数的国防开支增长率,根本谈不上对邻国构成威胁。实际上,日本从1955年到1985年的30年间,防卫开支增长了22.3倍,年均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重要的是,不仅要看军事力量,还要看军事战略意图。

“海陆和合”不仅不会冲击日美关系,损害日美的利益,反而可能成为中美日三边关系协调发展的一条出路。因为“海陆和合论”也提倡日美之间的“海海和合”。21世纪,中美、中日之间能否长期和平共处,扩大合作,将成为东亚地区能否实现“海陆和合”的关键。

“海陆和合论”

有利于中国睦邻与统一大业

当前,提出“海陆和合论”,对中国及其亚洲邻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地处亚洲中部,是陆海兼备的亚洲大国,同14国陆地接壤,同8国隔海相邻。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关键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妥善处理。处理不好,可能受到来自周边邻国或霸权主义的海陆威胁,影响我国的长治久安;处理得好,中国可以利用地缘经济优势,通过对外开放与合作获取生存发展的更大空间,并可在“海陆和合”方面发挥桥梁作用。

中国自古对周边推行“亲仁善邻”的政策,但古代却饱受北方游牧民族袭扰,近代又遭海陆列强霸道入侵。因此,为实现“海陆和合”,维护本国海陆安全,中国必须增强综合国力特别是要拥有坚实可靠的国防力量,同时应以“海陆和合论”作为周边外交战略的理论基础,对邻国不分海陆、大小、强弱,都一视同仁地采取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携邻共富、睦邻同安的政策,以诚待人,以利惠人,以理服人,以德和人。从根本上讲,这是中国战略文化、国家利益,以及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所决定的。邓小平生前提出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建设性主张,有利于亚洲实现“海陆和合”、“陆陆和合”、“海海和合”。未来,中国将通过争取“海陆和合”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海陆和合”。

“海陆和合论”不仅适用于谋求国际关系的和谐,而且适用于、有利于解决中国国内的台湾问题。2006年4月首次举行的中国海峡两岸经贸论坛的基调便是和平、发展与合作。4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连战等与会台湾人士时强调:“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在这样的大势下,我们更应该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来审视和处理两岸关系,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为两岸同胞谋和平、谋福祉。”

展望未来,从中国的地缘环境看,如能实现持久的“海陆和合”,将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和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安全。道理很明显,如果中美实现“海陆和合”,把台湾作为美国“不沉航空母舰”的神话就不复存在;如果中日实现“海陆和合”,把台湾海峡比作所谓日本“海上生命线”的假设就毫无意义。尽管“台独”势力可能破坏台海局势稳定,但就历史长河而言,“海陆和合”将是中国追求的大趋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海陆和合论”当为中国地缘战略之本。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