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教育文化支持  
 

——“2006创新中国高峰论坛”摘要

2006年3月23—24日,各地政府官员、高校领导和地(市)县(市)教育局长共600余人齐聚北京,参加由学习时报社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共同举办的“2006创新中国高峰论坛”,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同志在贺信中强调,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他认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要从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等方面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从创新中得到现实或长远利益的良好环境;在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扶持优势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又要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构建社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网络;要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科技创新中所起的价值引领、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的方针,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增强自主创新 实现信息产业从大到强的跨越

信息产业部苟仲文副部长指出,信息产业部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我国信息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工作来抓。第一,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高科技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对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技术,或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要加大政府资助和扶持的力度。第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面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要集中资金和技术资源,加强基础技术和公共技术的研发。尤其是要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引导和支持基础技术、公共技术的研发和突破。第三,要突出重点,优先发展软件、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型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四,要研究制定并实施国家信息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发展战略,促进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国际标准中的地位,逐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争取更多的国内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构筑自主创新战略下的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部火炬中心梁桂主任在发言中对我国现有技术创新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主要是集中在跟踪模仿和以市场换技术上。政府在管理上更多是强调指南——评审——立项——验收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由此带来的根本问题是它对市场体系下创新系统的形成有所抑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必须突破自主创新瓶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要求下,在向市场体系的跨越中,我国创新部门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进而形成有效的创新系统,自主创新主张下的组织和政策准备还不充分。他强调,我国科技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通过体系性政策,确立政府的引导责任,纠正市场失灵,构筑市场体系下有效的创新系统。其目标应该是形成经济全球化下持续的创新赶超能力。为此,他建议,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市场利益导向和国家意志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在政策组织上,要重建专门化机构,构筑协力体系。在政策和计划方式上,要系统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构筑行为引导性政策、计划和组织体系及其研究、评估和纠正制度。

立足自主创新 妥善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培育的关系

呼和浩特市龚晓峰副市长认为,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可以称之为产业大国、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但还不是强国。自主创新应该成为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冲锋号。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采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引进战略,但事实上并没有换来更多的一流技术,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民族利益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发达国家不愿意,也不会把一流技术转让给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立足于自主创新。他认为,除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外,我国还要增加几种发展战略,如“以市场换市场”战略和“以技术换技术”战略,特别是“以市场育技术”战略。过去,我国市场还是一个潜在的市场,是一个待开发的市场,但现在,我国的市场正在变成一个现实的市场。我们应该依靠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尤其是关键产品和技术去争取这个市场。目前,关于技术引进和自主培育的关系在各地还有争论,但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引进是肯定需要的,但是引进与培育一定要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中共中央党校李君如副校长指出,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于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甚大。温家宝总理强调,有五大战略任务关系全局。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二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规划纲要对推进信息化、发展高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和建设布局作了部署。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协调互动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四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五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内容表明,未来五年,我们将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坚持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所谓“又快又好”,一是指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避免走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不注重效益的老路;二是指快速发展要与平稳发展相统一,以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三是指经济发展要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统一,建设节约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是指经济快速发展要与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统一。这种“又快又好”,表现在规划指标上,不但重视经济指标,更重视人文、社会、环境指标。特别是首次区分了“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大类指标。预计性指标,是预计和期望达到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主要通过依法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来实现。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张志新同志指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需要我们从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第一,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和大学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第二,要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第三,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不断发展壮大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探寻企业持续创新的奥秘

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以GOOGLE的发展为例指出,企业持续创新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它将提升每名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它可以用来帮助评估企业的每一个重要决策。二是要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机制。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实时、以用户为中心和海量信息,因此,企业创新机制也应逐渐调整过去象牙塔式、科学家主导式、脑力出租式和研发互动式的创新模式,转而在创新机制建构中遵循平等民主、实时回馈、以用户为中心和强调清晰使命的指导原则。三是要建立平等互重、既创新也实干、既透明又客观、利众又不乏激情的创新文化。四是要塑造吸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氛围环境。李开复博士认为,使命是创新的理由,机制是创新的方法,文化是创新的态度,而人才则是创新的核心。为此,企业应塑造自由创新的氛围,要杜绝“学而优则仕”的过时思想,要给每个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要为员工提供新颖的环境和优厚的福利。只有这样,企业持续创新才能成为必然。他建议,一个立志基业常青的中国企业首先就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要明确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其次,企业的科研机制必须遵循平等客观的原则。再次,要重视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实干能力,而不仅仅是成绩、头衔和工作年限。最后,要努力增加更多的科研经费,吸引世界级大师参与企业的教育、创新。只有这样,企业创新的核心力量——员工才能够更加快速地成长。

制度创新与文化自主创新

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校长在发言中认为,制度创新就是用一种新的体制打破旧的束缚,打破旧的行为模式的变化。行为模式的变化就是制度创新的开始。制度创新的本质就是进行价值的重新排列和组合,文化创新的本质则在于更新我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制度创新又存在三个支点,三个支点缺一不可。第一个支点是制度理念。他认为,“以人为本”是迄今为止被选择的理念当中最好的一种制度理念。第二个支点是价值支点。自主创新的本质就是要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和重新组合。第三个支点是处理好权力关系。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调整权力关系的过程。文化创新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确立的一个新概念。主流的文化可以界定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科技文化。这种文化的弘扬程度决定了社会的物质文明状况。第二种是人道主义文化。第三种就是权力文化。这种文化是构筑现代制度的弘扬点。只有权力文化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人为本。所以创新文化应该是用权力的文化来构建我们现在的制度,然后用制度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用我们的行为模式形成我们基本的生活方式。这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新的文化。

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致辞时认为,自主创新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也不只是生产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科技界、企业界和文化教育界乃至全民族的共同使命。应高度重视教育在自主创新中的基础地位,一如既往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从基础教育抓起,探索有益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模式。要努力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持。同时应充分发挥大学自身优势,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直接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大学创新能力提升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树国校长在演讲中指出,大学的社会定位首先应该是探索未知世界,传承社会文明。同时,大学还是培养人才发展的摇篮。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大学必须肩负三个历史使命。第一个历史使命就是,大学如何帮助农民提高素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人才素质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第二个历史使命是,大学如何主动地与社会相结合,如何用大学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推动我国工业的现代化。第三个历史使命是,大学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更多地掌握代表未来发展前景的前沿技术和高新技术。大学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必须要考虑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那种单兵作战、个体作业的方式已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其次,对于大部分院校来讲,创新体系建设必须要考虑如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培养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机制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研究员认为,培养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具有现代素质的各种人才,是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构建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机制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区域教育发展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纵向的维度,即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现代化是一个纵向的发展概念,区域则是一个横向的概念。所以,我们研究区域现代化,就要把纵向和横向结合起来。第二,研究教育发展机制,就要把教育系统放到社会大机制里去研究,就是要把教育内部系统和外部的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教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第三,就教育而言,一方面要实现优质教育的充分发展,一方面要向社会延伸,带动教育制度的现代化。第四,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根据不同的政府和市场的现实状况来考虑两者的作用边界。第五,研究与实践。在区域发展上要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良性的决策机制,这应该是由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这三个群体来互补和合作。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