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打造生态黄山 实现“绿色崛起” 李宏鸣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黄山是一个具有“天生绿质”的后发地区,完全可以也应该把生态作为发展的支点,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通过绿色产业的选择性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绿色崛起”。

黄山市以生态建设推动发展、促进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和基础。首先,生态环境优越。在9807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77.4%,湿地面积占8.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面积占8.41%,动、植物物种分别达1400和3000余种。全市大气质量和地表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一类标准,是我国13个一类大气城市之一,环境质量位居安徽省之首,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其次,产业结构契合。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占据了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而旅游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最具有生态产业的特性;同时,农业也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和品牌,工业以轻型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第三,工作基础良好。黄山人民有崇尚“天人合一”的传统,遗存至今的大量古村落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其中作为“人与自然结合光辉典范”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黄山市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黄山风景区被权威环保专家称赞为“人类生态第一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洲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

顺时应势,黄山市在2003年就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选择,努力推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的转化。在生态市建设中,十分注意处理好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通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来求得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做法是:

首先,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点源、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全市被列入安徽省首批生态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黄山风景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下一步,将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巩固深山区、库区和公路沿线、江河两岸以及旅游景区景点周围的造林、育林、还林成果,构筑严密的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确保黄山松林的安全。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型城镇,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程,综合治理光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坚持不上一个污染性项目,在骨干企业和重要景区推行国际环保标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村建设典型示范,加大改水、改厕、改善居住环境力度,积极发展沼气以及太阳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通过努力,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使黄山不但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地方、投资兴业的地方,而且成为人们向往居住的地方。

其次,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经济,是黄山市最具有竞争力的主体产业、主体经济。一是壮大生态旅游。黄山市山水风光独秀、人文景观称绝,以黄山风景区和徽州文化为代表的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品位高、密度大,举世罕见。全市拥有两处世界遗产、一处世界地质公园,还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1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和保护街区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这为发展自然和文化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黄山市将以商人、文人、中老年人为客源主体,大力发展商务度假游、文化体验游、休闲养生游等生态旅游产品系列,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尽快打造成为国际观光旅游胜地、中国休闲养生福地和华东商务度假基地。二是发展生态农业。黄山物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黄山贡菊等名特产品的原产地,也是安徽省木竹、蚕桑、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的主产区。目前全市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颁证面积分别达到6900公顷、2600公顷和3万公顷,并有3个产品被确认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下一步将重点发展茶叶、蚕桑、木竹、果蔬、花卉、油茶、中药材产业和特色养殖业,抓好标准化生产和原产地保护,尽快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茶产区、具有山区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形成若干个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有效益、有规模的产品和品牌。三是培育生态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生态型工业园区和行业门类,实施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兴办电脑软件、生物工程和制种等无污染、低能耗、对生态环境要求高的环保产业,壮大农副产品加工、新型材料包装、丝绸服装、制药等优势产业,扶持文房四宝和木竹雕刻等传统旅游工艺品的开发生产,努力把黄山市建成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和发展旅游商品经济的重要基地。此外,还将积极发展文化传媒、特色教育、旅游房产等生态衍生型现代服务业,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路子。

第三,着力完善生态机制。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探索和完善生态机制,是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形成合力。围绕生态市建设,把各种不同利益关系衔接好、平衡好,调动方方面面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参与、自觉支持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务求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努力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规划、引导、调控的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积极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运作,在生态建设中探索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机制,加大多元化投入力度,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也是黄山推进大跨越发展、实现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黄山市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构建生态建设的制高点,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通过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把黄山建成“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的地方之一。

(作者系安徽省黄山市市长)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