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劳动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看上去,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的批判应是个人主义终极价值的判断。但是,那是理论上以情感形式或夸张思想形式中去领会的形而上学的对立,而不是经济哲学科学方法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都不是人类终极价值的解释学方法,对人类价值目标的最终解释是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财产的真正根源,从而说明了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物质基础。这一点,马克思在批判施蒂纳的市民社会方法论的个人利己主义时就已澄清。他说:对于施蒂纳而言,“共产主义简直是不能理解的,因为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可见,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只是人类一定历史条件下自我实现的合理形式,而不是人类社会终极的价值目标。劳动价值论通过揭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价值观立和不同终极价值目标选择的最后的物质的根源,科学地证明了劳动价值观是人类社会或者社会化的人类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应当是以劳动为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价值体系。这一点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历史性文本解读的基本精神,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如邓小平等)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衡量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其中更为根本的价值标准应是有利于发展劳动生产力和有利于解放劳动生产力。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最为根本的是代表先进的劳动生产力。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的形成,而“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出发点和前提。那么以人为本的“本”究竟是什么?这里的“人本”当然不是人道主义的人的抽象本质,而人的根本,既人本身。劳动是人的主体本质,因而,自由的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劳动的价值是人的本质自我实现的根本的价值。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可以说就是建构一个把劳动价值(勤劳致富)作为人的根本价值导向的公正、公平、合理利益格局的社会。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