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耻之于人大矣 刘慧敏  
 

耻,是人培养德行的基础。《说文解字》上对“耻”的解释为:耻,辱也。从心、耳声(“耻”字原写为“恥”)。“恥”是一个会意字,有闻过心生惭愧之意。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因耳为听闻的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恥”从耳声。当人心生惭愧的时候,不觉会面红耳赤。《孟子》上说:“耻之于人大矣!”意思是说,“耻”这个字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呢?人如果一有恶念,便生羞耻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恐的感觉,又耻又恐,一定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恶念恶行。因此知耻是保全人的思想、行为不离道德的护栏。故古人曰:“耻可以全人之德”。

在明朝袁坤仪先生教导儿子的四篇家训中,把孟子的“耻之于人大矣”这句话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 《了凡四训》)。因为得到了这个字的人、也就是有羞耻心的人就能够成为圣贤人,而失去了这个字的人、没有了羞耻心的人就堕落为禽兽了。他接着说:“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这句话的含义深邃,极具教育意义: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如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们与我们同样都是人,他们为什么成为百世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仍然在向他们学习。可是我们为什么一身瓦裂呢?瓦裂,是指陶制的器皿,但是这个陶制的器皿却破碎了,结果一文不值;耽染尘情,是指过分地贪图欲望的满足或感官的享受;此外,偷偷地做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不知道,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将要堕落为禽兽,自己却不知不觉,还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凡人与圣人之间如此大的差别呢?差别就是圣人知耻,有羞耻心,而有的人却把“耻”这个字给忘掉了。

人如果没有羞耻心,干什么都无所谓,久而久之,不仅人会沦为衣冠禽兽,而且国家也会随之败亡。因此《礼记》上讲:“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正是为了使人区别于禽兽,圣人才制礼作乐,以此来节度和引导人的行为。由此可知,中国古人对人合理的自然欲望并不否认。但是,他们同时看到,任何对自然欲望的过分追求,都会导向危险的境地。因此儒家特别讲究礼节。所谓“礼节”,就是用礼来节度不正确的、过分的欲望的意思。可见,“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因此,《国语》上讲:“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树立一种正确的荣辱观,对我们个人而言,获得的是一种道德智慧,由于这种道德智慧与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幸福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可以让人免于堕落为禽兽,使人活得更有人的尊严;而且对于解决我们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等问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重要的原因之一。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