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我们需要真实的发展 喻新安  
 

□喻新安

“十一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60%,等等。

显然,“发展”仍然是“十一五”的主旋律。但在“十一五”开场锣鼓敲响的时刻,有必要强调: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发展。

不必讳言,强调“真实”的发展,是因为过去的发展中存在不真实的即虚假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2005年3月7日披露一组数字: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这个相当于西部十一省区经济总量的所谓“发展”就是不真实的发展。另据去年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山东、江苏、湖北、辽宁、河南、四川等12省GDP因缩水下调。其中,声称经济总量已逼近广东、将荣膺全国“老大”位置的山东省,与广东的差距由550亿元拉大到3800亿元。

为何统计数据会有这么大的误差?当然有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核算工作不规范,资料来源不同,重复计算等,但是,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技术。

人民网2006年3月7日有一篇题为《看某地农民年人均收入计算法》的文章,摘录如下:“县上搞年终总结,乡里研究上报农民年人均收入事宜。书记问主管农业的副乡长:‘其它乡镇是怎么报的?”副乡长说:“城边的城镇报三千五百元,边远乡镇报一千三百元。’镇长说:‘我们不能太冒尖,冒尖了招风,万一上面来检查或者记者来采访,露了马脚不好。当然,我们也不能报的太低,太低了会说我们工作没有干好,要挨批评不说,还影响大家的前途。我看,我们取个中上水平就可以了,以一千九百元报,大家看怎么样?’书记拍板,全乡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一千九百元上报县政府”。

笔者也有过两次类似的亲身感受。一次是前年到一个县调研。在由该县各局委一把手参加的座谈会上,县委书记对县统计局提供的经济增长数据极不满意,声色俱厉地质问县统计局长:“怎么会是这个数?如果是这样的话,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各级干部的努力还不够,二是统计工作没有跟上去!”众人无言。可以想象,面对“现实的权力”和巨大的压力,统计工作怎样才能“跟上去”?

最近的一次是在一周前,笔者到河南一个财政收入居全省前几位的县级市调研。在一个山区乡,我问乡长:“你们去年3600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怎么算出来的?”乡长犹豫片刻后回答:“坦率说吧,我报3200元,上面通不过,报3400元还通不过,只能报这个数。”

很显然,统计数据的虚假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006年3月7日,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别的联组讨论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委员说:“有些省市地区,仍然过于看重GDP,报送统计数字时左顾右盼、层层加水,成为各省市GDP大于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来,如何确保“真实”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已在统计标准、统计方法、统计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2004年,规范了地区GDP的核算,地区的总产不再叫国内生产总值,改称某某地方的生产总值,人均GDP的核算不再以户籍人口为准,而是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建立地区GDP核算的联审制度,取消了地方GDP核算的发布权。 但无数事实证明,要杜绝自上而下“层层加码”、自下而上“层层加水”的现象发生,仅靠统计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寻求治本的办法。

所谓“治本”,就是通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层层加码”、“层层加水”中的“层层”即各级政府的行为选择进行引导。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反映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不仅缺乏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也缺乏反映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而GDP崇拜的评价指向更衍生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恶性循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当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结合起来,设计一整套评价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以此来引导政府和企业的行为,科学考核政府和干部政绩。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推算,2005年中国GDP排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列美、日、德之后的世界第四经济大国。但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一定要心中有“数”。当下,国内新一轮区域竞争已悄然拉开序幕,在“率先崛起”、“跨越发展”、“走在前列”的比拼氛围中,我们要特别提出:中国需要加快发展,更需要真实的发展。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