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牧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刘卓志  
 

□刘卓志

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在锡盟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是如何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环境的问题。

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环境的战略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民收入水平曾居自治区前列,并比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高出1000 元左右。当时看来,实现“牧民率先达小康”的目标是大有希望的。但是,1999年至 2001年连续3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使几十年积累的生态危机集中爆发。多数牧民不得不靠党和政府的救济度过难关,至今尚未恢复元气。近几年,虽然牧民的主动避灾意识明显增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但由于生态环境制约,牲畜头数压减,牧民收入增长速度处于全区盟市的倒数二、三位。而且,现在锡盟的草原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国家和牧民群众还都在为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生态问题支付着沉重代价。目前全盟仅实施春季休牧一项,每年农牧民自筹饲草饲料的成本支出就达3亿元。

有效避免前些年的生态危机在锡盟重演,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是一项艰巨的现实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责任。如果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新牧区建设的各项内容都将无从谈起。当然,从边疆稳定繁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看,更应增强搞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正确认识草原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

近几年,草原生态问题已引起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明确草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对于我们当前和今后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大致有两大类说法:一是归咎于自然,即干旱缺水,灾害频发;二是归咎于人类,即人在草原上的经济活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牧民定居,放弃游牧方式;②权属不清,没有确立牧民对草原的主体地位;③垦草种粮,搞农业带来了土地沙化;④开矿办厂,搞工业带来了草原退化;⑤超载过牧,对草原形成掠夺式经营。

1999年与1949年相比,锡盟牧区人口增加了3倍,牲畜头数增加了10倍;每头只牲畜平均草场占有面积由170亩左右降至14.6亩。锡盟西部、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正常年景牧草基本被“啃光剃净”,草地营养成份随畜产品源源不断大量输出,基本得不到陈草落地所形成的腐殖质补偿。30多年不断加重的掠夺式经营,埋下生态灾难的祸根,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环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三年特大灾害面前,锡盟盟委、行署提出实施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的围封转移战略,并于2002年正式实施。

首先,这项工作一开始,就不是简单地围封草场和搬迁移民,而是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把春季休牧作为主推措施。其政策取向是力求以牧民群众最容易接受和操作的方式、在每年最关键时段,让草牧场得到休养生息。包括生态移民、围栏建设在内的其它各类项目,均作为综合治理措施,按照“保护与建设并举、保护优先”原则,着重围绕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筹划,并集中配套安排。

其次,面对草原生态恶化和牧民增收困难的双重压力,针对传统畜牧业单纯追求牲畜头数、靠天养畜、掠夺式经营的弊端,把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作为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核心任务,努力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逐步明确和完善以“两项基本制度”(草场“三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五项重点措施”(基础建设、畜种改良、饲养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移民)为主的围封转移战略基本框架。

再次,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必须做到“顺天应人”。顺天,就是按自然规律办事;应人,就是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核心是着眼群众利益、顺应群众意愿、调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是寻求吸引牧民群众直接进入城镇二、三产业的有效办法,并进一步加大清理非牧人口、非牧单位占用草场放牧养畜问题的力度;二是着力推进牲畜品种优化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三是积极解决项目实施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四是注重在减少牧区人口上做文章。以教育为突破口,多管齐下,研究实施吸引牧民子女进城读书、富裕户进城置业、青年人进城创业、老年人进城养老等综合措施。在地方财政实力仍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2005年盟旗两级直接用于上述几方面的引导扶持资金达477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目前,工作初见成效。

解决草原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好草原生态问题,必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由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在锡盟,源头治理的重点在于减少牲畜头数,难点在于既要逐步减少牲畜头数,又要使广大牧民的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解决这个重点难点问题需要“两手抓”,一手抓好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优质、高效畜牧业;一手抓好牧区人口转移,引导牧民群众进入城镇创业增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是必须创造性地贯彻好党中央提出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不懈地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是解决锡盟草原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锡盟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必由之路。

锡盟牧区人口只有20多万,单纯依赖传统畜牧业已“山穷水尽”,调整结构布局才会“柳暗花明”。通过调整,每转移出一个牧民,就相当于缓解近一个平方公里的生态压力。而建成一座4×60万千瓦机组的燃煤电站和与之配套的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矿,占地仅相当于锡盟草原总面积的四万分之一,但其增加值可相当于2003年全盟畜牧业增加值的总和,税收相当于2003年全盟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大大增强反哺牧业、支持牧区的能力,并直接或间接地为更多牧民创造转移就业增收的机会。

新牧区建设起步阶段的着力点

建设新牧区确实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从锡盟的情况出发,初步考虑要抓好六件事。

一是确定一两个试点旗和十几个试点苏木镇,先抓规划。规划要突出结构布局调整,充分考虑典型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的不同特点,形成不同密度和不同规模的点式发展格局。

二是组织足够的力量,抓紧抓好项目策划和对接。一方面,认真编制建设新牧区的重点项目,建立项目库,尽快推出一批有质量的新项目,提请上级评估论证。另一方面,进一步检查总结原有涉农涉牧项目的实施情况,着重体制机制创新,以提高项目安排和运作水平,更好地把党的惠农惠牧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在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两项基本制度”和“五项重点措施”过程中,抓好若干项专题调研或典型示范。1.扶持发展肉羊肉牛育肥,探索“不育肥不出栏”的有效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开发高档产品,密切企业与基地的利益关系;2.通过草场流转、以富带贫、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为实行较高水平的划区轮牧创造条件;3.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使配种改良、接羔保育、短期育肥、疫病防治、技术培训、文化卫生等场所和设施与牧民住房适度集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4.研究进一步提高边远分散牧户用电、用水、取暖质量的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通讯的覆盖率;5.牧区金融、奶牛饲养问题等。

四是针对草原畜牧业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成本较低、收入水平较高,牧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并且在生产生活习惯和心理上对转移进城不够适应等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评估已有转移政策的有效性,并切实加以完善。

五是选择规划明确、布局合理,具有辐射性、枢纽性、示范性的重点部位和重点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

六是学习宣传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理论和要求,抓好第三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全面加强基层建设,为建设新牧区创造坚实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作者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委书记)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