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俄中经贸关系与合作方式 奥斯特洛夫斯基 景桂兰 译  
 

当前,中国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而这一地区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的主要中心之一。俄罗斯和中国对各自的经济进行着结构性的改革,而且也都在积极恢复互利合作传统的同时,努力寻求新的合作方式。

俄中在地理上接壤和经济上的互补性,决定着两国互利合作经贸关系具有广阔的前景。从近期看,对俄罗斯而言,中国是工业制成品的巨大消费市场、是花色品种齐全的民用消费品供应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和战略性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基地。所有这些在不久的将来对俄罗斯会有更重要的意义。而对中国而言,俄罗斯的燃料、能源、木材、稀有金属、化肥、机械设备等等,是属于优先订购的物品。当然,现在不应过多指望在中国销售俄罗斯机械设备的数额达到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水平。曾经在中国受到欢迎的轻型轿车“日古利”(拉达)的情况就能证实这一点。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再也不会对“日古利”抱有商业兴趣,因为中国早已从发达国家引进了多条世界大型公司的轿车生产线,比如日本的“本田”、德国“大众”、法国“雪铁龙”、美国的“克莱斯勒”等等,这些车型系列不仅适合中国市场,而且也适合世界市场的消费需求。

俄中两国合作潜力的发挥是从2000年开始的。2001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06.7亿美元,2002年达120多亿美元,2004年达212亿美元。

1990年代俄中贸易额增长的幅度不是稳定上升的。其中有两年比上年的增加幅度明显减少:1994年由于实行俄中边境通关签证制度,两国贸易增幅减少了33.9%;1998年由于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增幅减少了10.4%。然而,1994年两国贸易额的减少,在客观上促成了两国经贸关系及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同时也规范了两国贸易的经营秩序。无论是俄罗斯的那些在当时取得外贸自主权的各种经营公司,其中有的是以各种手段掠夺国家,靠出口原材料发财的;还是中国那些在俄罗斯当时十分混乱的市场上以日用百货换取木材、化肥、稀有金属等货物的个体企业或公司的经营行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

1997—1998年两国经贸合作的增幅减少,其原因既有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与中国政府为保护国内市场而采取的关税措施有关。俄罗斯金融危机导致1998—1999年从中国的进口额急剧减少,这不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缩小了俄罗斯人的消费品市场,而且也减少了中国对俄罗斯化肥、稀有金属和机械设备的购买。

由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的促进,从1999年开始,俄中贸易又出现了增长势头。我认为,促成1999—2004年间将近三成增长幅度的主要因素是:建立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相应的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和常设专业委员会的协调机制。

1999—2004年俄方对中方的出口额超过了从中国的进口额,形成了23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2004年俄在中国的外贸关系中排第八位,而中国在俄罗斯的外贸关系中排第四位。2004年俄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晤时提出:到2010年,两国贸易额将要达到600亿美元。这是体现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设想。

近年来,中方向俄方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90年代初期和中期所供应的主要是轻工商品如服装鞋帽、玩具等,而在1990年代末期的供货中大幅增加了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家电增多了。

与此同时,俄方向中方出口的商品结构,尤其是那些在俄中贸易中占优势的工业产品的贸易结构也仍然存在严重的偏差。近年来在俄国的出口商品中仍然主要是原料和初级加工产品,其中石油、石化产品、木材、有色金属、鱼和海产品等占多数,而且这类商品还在增长。应该承认,以这类商品为主的合作方式的潜力已经耗尽。必须改变俄罗斯的出口结构。这就要依靠发展双方参与建设大型能源动力等项目的合作。如建立俄中正在酝酿的石油管道项目,包括共同参与伊尔库茨克的科维克金凝析气田和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的恰扬金石油天然气凝析田开采;同样,俄罗斯的国家油气公司参与中国从新疆到江苏-上海的“西气东输”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的项目;拓展边境地区的合作;更积极地吸引中国的公司企业参与潜力巨大的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特大型开发项目;借助海参崴、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等地科学城雄厚的科技基础,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共同创建高新技术生产合作组织等等。

与上相关的情况还有:尽管大型机械设备是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重头产品,但它们也在逐步减少。

直到2002年,俄罗斯才注意到这种失衡情况,能源设备生产公司开始想把自己的产品推向中国,并同浙江、四川、黑龙江等省的能源设备生产公司进行接触。这种新的合作生产方式进行的非常缓慢。委托制造和组装是最简单的合作生产方式之一,而正是包括来料加工在内的这种合作生产方式在两国贸易总额中就占了10%以上。毫无疑问,俄中两国贸易大幅度增长的潜力正是在合作生产领域。首先应该鼓励在能源动力、机械设备、能源技术等领域发展合作生产。有计划地进行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制造和新生代技术的研制前景更加看好。事实表明:研制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民族工业的机器产品,是推动俄中经济贸易合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着手解决这一任务将会大幅度增进两国贸易总量。

近年来,两国发展经贸关系的经验证明:要根本扭转目前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使其走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率的轨道,的确需要真正发挥国家机构的统筹协调功能。其中包括通过两国政府领导人定期会晤的机制;改善双方的支付结算方式;构筑现代信息交流渠道;高质量地保障货物运输畅通;建立商贸纠纷的协调机制;保障并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等。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有效合作,才能创造有利条件,从根本上扩大两国经贸合作规模。

还应看到,上海合作组织是发挥俄中贸易合作潜力的重要平台。2002年5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会晤发展经济贸易合作时强调:在交通、能源、生态、通信光缆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共同利益所在。在实施这种多边合作项目时,就应着眼于长期扩大俄中贸易合作规模的准备。然而,从目前看,俄方向中方扩大出口的可能性受到很多限制。首先是缺乏比普通贸易更新的现代合作方式,如生产领域的合作、来料加工和组装、建立俄中合资企业等。其次是缺乏银行之间及时为两国贸易服务的交流与协作。据悉,俄方仅仅面向中国市场进行经济合作的资金缺口就达20多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向俄罗斯市场的战略也出现一些问题。从俄罗斯进口木材、钾肥、有色金属等传统商品的同时,为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也需要增加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但由于俄方不太大的市场容量就使中方的扩大进口成为问题。因此,中方实现从俄罗斯进口的长期战略出路在于,尽可能地吸引俄罗斯的合作伙伴参与中国发展经济的各类项目,如西部大开发,建设高科技园区,能源领域等等。如果能这样做,中国的投资与俄罗斯某些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相融合,就能激励并有力推动实现两国共同利益的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

(作者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本文是在中央党校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本报已作删节)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